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遼寧文化體制改革及文化産業發展成果綜述

時間:2012-07-03 10:02  來源:東北新聞網

  文化與市場面對面

  ——遼寧文化體制改革及文化産業發展成果綜述

  6月28日,走過61年輝煌歷程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這不僅是我省文化體制改革又一重大成果,同時也標誌著我省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全面完成。

  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僅改變著每一個城市,更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近年來,遼寧人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渴望,借助於對文化體制改革和壯大文化産業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化作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奔涌向前。

  文化體制改革破冰前行

  都説文化體制改革難,但再難也得改。不改,如何才能把束縛發展的繩索掙脫?

  進入文化體制改革攻堅階段的遼寧,既需要破除障礙的勇氣和敢於創新的銳氣,也需要整合資源、整體推進的掌控能力。近年來,按照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在體制創新上下功夫,在整合資源上出效益。

  以“真轉真改”為原則,我省積極推進文藝院團轉企改制。

  率先“吃螃蟹”的,嘗到了改革的甜頭。“過去躺在政府的懷抱裏但吃不飽;現在我們自己闖市場,吃不完。”説這話的,是改制後從瀋陽雜技團團長變身為瀋陽雜技演藝集團董事長的安寧。

  “不留殼,不借殼,不造新殼”,“營口模式”叫得響、做得實。轉制前,營口市評劇團、京劇團、歌舞團三團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也僅有44萬元;轉制後,三團合一,組成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人員減少了2/3,收入卻達到144萬元。

  衝破了體制、資金、觀念的桎梏,全省國有文藝院團不僅全面完成了轉企改制,更催生了遼寧演藝集團、瀋陽演藝集團、瀋陽雜技集團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市場主體。

  黨報進市場,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實實在在每天發生著。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改版,《遼寧日報》如今已成功闖進瀋陽市1000余個零售點,日均零售達2.3萬餘份。

  與《遼寧日報》改版同步的,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資源整合大幕的開啟:短短一年,遼報集團先後與《營口日報》、《遼陽日報》等7市黨報合作,成為其主辦單位,地市黨報全新改版;所屬的晚報、都市報,統一更名成《遼沈晚報》地方版。

  這一報業集團跨區域深度資源整合的有效模式,使地市報紙品質顯著提升,擁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遼報集團則盤活了自身資源,實現了在省會城市以外城市的低成本擴張,有效規避了同城報紙間的無序惡性競爭。

  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遼寧教育電視臺三台合併,成立遼寧廣播電視臺,則是一次強烈的“化學反應”。

  三台合一後,一次集合采編新聞、廣播電視兩個窗口播出,廣播電視實現了實質性融合。在此基礎上,2011年末,我省再度發力,實施遼寧廣播電視臺與瀋陽廣播電視臺省市兩級廣電媒體戰略合作,將參與合作的兩台10個電視頻道和12個廣播頻率整合為8個頻道和8個頻率,統籌人員、設備、管理和運營,開闢了省級電視臺與省會城市電視臺同城合作的新途徑。

  著眼更遠的未來,我省不斷推進遼寧中部城市群文化體制綜合改革,打破文化資源按行政區劃和級別配置的“楚河漢界”,統一謀篇佈局。從分地區、分行業局部改革,到跨區域、跨領域整體協同推進,我省文化體制改革大刀闊斧,推動區域內文化資源不斷向重點區域、優勢行業、優質企業集中。

  文化産業異軍突起

  文化産業的發展,註定與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速度成正比。在積極穩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同時,我省文化産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勢頭。

  遼寧社會科學院最新發佈的藍皮書顯示,2011年,全省新開工建設的文化項目47個,投資金額422億元;增容擴建項目17個,投資金額15億元。

  省文化廳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底,全省文化系統文化産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比2010年增長33%。

  無疑,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文化産業的位置應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産業。

  繼《遼寧省文化産業發展振興規劃》出臺,2011年,省委宣傳部與省文化廳共同起草了《關於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加大對文化産業的扶持和服務力度。

  獲得快速發展契機的首先是動漫産業。很多人想不到,目前我國動漫産業發展最快的省份就是遼寧。目前,全省動漫遊戲企業共有325家,2011年實現産業增加值111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19%。

  動漫産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培育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文化企業,也標誌著我省新興文化産業發展邁入一個新的階段,成為我省文化産業發展的新亮點。

  演藝産業迅速崛起。以遼寧芭蕾舞團、遼寧演藝集團、瀋陽雜技團、大連雜技團、遼寧民間藝術團等為龍頭,我省各類文藝表演團體達到464家,2011年演出收入突破4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遼寧芭蕾舞團的《末代皇帝》和《二泉映月》被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瀋陽雜技演藝集團的《天幻2》在南美洲簽下3年800場演出協議;趙本山領銜的遼寧民間藝術團旗下8家劉老根大舞臺,更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文化産業展示交易平臺不斷擴展。經過多年積累,我省已形成了中國(東北)文化産業博覽會、中國(瀋陽)動漫電玩博覽會、大連服裝節、阜新瑪瑙節、岫岩玉石節、錦州古玩節等節會,僅第四屆中國(東北)文化産業博覽會就推出投資項目280項,投融資額達300億元。此外,出版印刷、文化娛樂、文化旅遊等産業也毫不示弱。

  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以遼寧文化産業迅猛的發展勢頭,距離到2015年文化産業産值佔GDP比重不低於5%的目標,已越來越近。

  □記者/蒲若梅 趙建明 謝文君 王笑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