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共産黨人的信仰從哪來

時間:2012-06-29 14:34  來源:新華網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我們的故事》播出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網民中産生了情感的共鳴,一些網民紛紛在論壇微部落格上留言,感慨共産黨人的信仰“令人感動”、“震撼心靈”、“凈化靈魂”。這些評説發自肺腑,真誠、真實、可信。

  這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彭湃是錦衣玉食的富家少爺,但他當著一萬多農民的面,將一箱子田契鋪約燒燬,與傳統剝削和壓迫的制度決裂;方志敏他在獄中殷殷謳歌《可愛的中國》,他説“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陳毅被敵人圍困20多天后,他奮筆寫下“絕筆”詩,“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在革命戰爭時期,這些共産黨人視死如歸,義無反顧,棄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如敝屣。這樣的信仰,是何等徹底的自覺與豪邁。

  這是一種不朽的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邁中迸發的是“大慶精神”;“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樸實中誕生的是“雷鋒精神”;懸崖絕壁劈山修渠,“不把水引導林縣來,我就不回來”,堅決中涌現的是“紅旗渠精神”;“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自信中創造的是“兩彈一星”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産黨人帶領人民在信仰的旗幟下,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這是一批時代的先鋒。沈浩在小崗村一住就是幾年,殫精竭慮為村民謀發展,最終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孔繁森在不到兩年時間裏,跑遍全區106個鄉的98個鄉,後來不幸車禍殉職,在他公文包裏裝的是關於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楊善洲紮根施甸縣大亮山興辦林場,一幹便是22個春秋,去世前卻將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捐給了國家……在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新時期,這些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共産黨人,用生命和熱血踐行著對黨的信仰,譜寫著新的篇章。

  閉目沉思、掩卷遐想,90多年來,這些共産黨人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堅守和實踐自己的信仰,他們一輩子不為錢不為官,淡泊名利、心繫人民,在鮮血和死亡面前從不膽怯,在金錢和功名面前從不迷失,他們堅定的信仰究竟從哪來?

  因時代不同,信仰的內涵不盡相同,答案也各有側重。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時期,共産黨人的信仰來自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來自對“可讚美的光明的前途”的堅信與渴求;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信仰來自自強不屈的時代精神,來自對通過勞動奉獻建設一個強大新中國的壯志與豪情;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新時期,這種信仰來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國家現代化,逐步讓人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

  但在各有側重之餘,也有一個亙古不變、構成90多年來共産黨人信仰譜係的精神核心:那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懈堅持,對黨和人民偉大事業的無限忠誠。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保持先進、純潔和優秀,始終是共産黨人如磐的根、不變的魂。

  90多年風雷激蕩的偉大歷程證明,中國共産黨的歷史是在信念的旗幟下英勇無畏的奮鬥史,是在信念的旗幟下一往無前的探索史,是在信念的旗幟下百折不撓的精神史。

  信仰在傳承,事業在延續。今天共産黨人的信仰已變成一面旗幟。在這面旗幟的感召和指令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到黨的隊伍,他們將續寫更多的信仰故事,成為共産黨人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吳定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