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解讀神舟九號任務四個“第一次”

時間:2012-06-16 18:17  來源:新華網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神舟九號任務存在四個“第一次”,也是四大特點難點:第一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航太員第一次訪問在軌飛行器,女航太員第一次太空飛行,第一次進行10多天的載人在軌飛行。

  第一次實施手動交會對接

  〔聲音〕武平:這次任務第一次實施航太員手控交會對接,首次考核飛船手動控制系統。這既對航太員操作的精準性和靈敏性提出很高要求,同時也對飛船控制系統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解讀〕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太史上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既然自動方式可以順利完成飛行器的太空對接,為什麼還要進行手控對接?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從世界載人航太的發展來看,交會對接應涵蓋自動和人工兩個方面,兩者互為備份,缺一不可。

  自動對接是一種程式控制,響應迅速、控制精準,但一旦出現策略方案外的情況,就需要實施手控對接。“在處置意外狀況的時候,人腦比電腦更可靠。”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説,只有手控對接功能獲得突破,驗證了人工控制技術,才是實現了完整的交會對接。

  手控交會對接要求一次成功。“一旦發生碰撞造成對接機構受損,就意味著天宮一號無法再次進行對接。”何宇説,高速運動的兩個飛行器需要通過精準控制實現接觸,而地面又無法進行1:1的模擬驗證,因此是對航太員操作水準的一次考驗。

  女航太員第一次參加飛行

  〔聲音〕載人航太工程副總指揮、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首次安排女航太員執行任務,將填補我國在女航太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和保障以及女航太員乘員設備等方面的空白。

  〔解讀〕女航太員參加飛行,中國載人航太邁開新步伐。在世界航太史上,女性航太員早已做出了重要貢獻。迄今,全球已有50多位女航太員造訪太空,其中3位來自亞洲。女航太員在太空飛行中,不僅承擔一些細緻的工作,有時也勇挑大梁,為浩瀚的宇宙增添了一份獨特的美麗。

  武平説,女航太員參載入人航太飛行任務,可以帶動女航太員相關飛行産品的研製和女航太員地面訓練等方面的技術發展,進一步擴大載人航太工程的社會影響,展示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周建平説,女性細緻等特點,能夠在航太飛行中發揮獨特作用,“我相信今後空間站會迎來更多的女航太員”。

  航太員系統總指揮陳善廣説,考慮到女航太員需要,他們在飛行器內設立了供女航太員換裝、衛生處理專用的私密空間,提供低脂類、甜點等適合女航太員需要的食品,並針對女航太員生理特點設計艙內航太服。

  航太員第一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

  〔聲音〕牛紅光: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形成組合體後,航太員將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實驗艙工作和生活,首次考核天宮一號支援保障航太員工作生活的能力。

  〔解讀〕航太飛行的意義在於探索太空,但飛船在軌運作時間不可能太長,因此作為在軌科學試驗平臺的效費比是不高的。目標飛行器以及未來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才是人類長期生活工作的平臺。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阿波羅飛船曾與天空實驗室對接,在171天的載人飛行中,3批航太員用58種儀器進行了270多項天文、地理、遙感、宇宙生物學和航太醫學試驗研究,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照片,用6種遙感儀器對地球進行觀測,拍攝了4萬多張地面照片,還進行了失重狀態下的材料加工試驗,獲取了大量寶貴資料。對此,周建平説,今後空間站建成後,我們將更有能力提供一個從事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具備相當規模的平臺,以開展生物、材料、微重力、天文、地球環境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何宇透露,由於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的軌道艙壓力不同,為了保證航太員的生命安全,在兩個飛行器對接之前需調整好壓力,保證兩艙壓力相同。為保證萬無一失,航太員在打開通往天宮的艙門前,需要打開艙門上壓力平衡機構的閥門,平衡兩艙壓力差。

  第一次載人在軌飛行10天以上

  〔聲音〕陳善廣:這次航太員在軌飛行10天以上,是我國歷次載人飛行中時間最長的一次,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由短期飛行向中長期飛行過渡。

  〔解讀〕對於太空科學和應用研究來説,盡可能長時間地駐留太空是一個基本要求。自從有了空間站,人類航太飛行紀錄不斷被刷新,最終停留在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1995年創造的437天17小時58分17秒。

  周建平説,這次飛行將涉及有關人在長期太空飛行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將驗證組合體的大氣、溫度、濕度等環境控制技術是否滿足載人要求,生活和鍛鍊設備等是否具備支援人較長時間在軌生活工作的能力。陳善廣透露,這次飛行還將檢驗抗骨丟失、肌肉萎縮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長期臥床的病人,有很高民用價值。

  10多天的飛行,生活保障是個難題。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精心設計了適合中長期飛行的食品,包括5大類50多個品種,從營養味道到花樣,都下了一番功夫。(記者鞏琳萌、白瑞雪、趙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