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河北霸州市委書記撰文:幹部要多和文化界人士交朋友

時間:2012-05-23 08:25  來源:光明日報

  河北省霸州市委書記 楊 傑

  我非常讚賞一句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根基,一個民族沒有了精神支柱,就像一個人沒有精神光有軀體、沒有經絡光有血肉,很難有靈氣。我認為,幹部隊伍對文化要有一種正確的理念和認識。

  講文化傳承,首先應把機制、體制建立起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傳承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正是需要通過學習來涵養的,主要是培養成一種興趣。基層幹部應該自覺、主動去學習,這種學習不僅會影響和改變自己,還會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特別是下一代。

  學習型社會不是虛的,而是實的。提倡飄滿書香的城市,首先要有這種氛圍。有多少領導幹部沒看過《紅樓夢》這些名著?不讀原著怎麼能領會那些思想內涵?它對社會的教育意義、對後世的啟示功能,如何能體會?我經常建議同事週末去博物館看看,慢慢培養對文化的興趣,可能某一次對某一幅畫的認知就能夠激發興趣。另外,幹部要多和文化界人士交朋友。在週末或節假日,請文化界人士在家裏聊聊,聽聽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領導幹部要有這種意識:聽內行人説內行話。這種交流,一方面可以讓自己更直接地了解文化界的最新動態,另一方面可以讓文化界人士了解政策和導向,可以説是好處多多。

  中華民族是仰望星空的民族,幾千年來對文化的崇尚,已經成為一種信仰。傳統的、民族的、經典的東西,是我們文化的魂,必須傳承下去。文化自覺是在精神層面,是一種使命,不是為了好聽、好看,不能僅僅停留在抓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産業發展,而是應該站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來把握。

  現在文化産業喊得響,大家對文化産業都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實際上文化事業也好,文化産業也好,追求的最直接的效果,應該是精神。不管是什麼項目、什麼品牌,不管是辦學校、做展覽、做動漫,産品應該為社會提供一種精神食糧,讓人受教育,讓人長知識,這是文化的作用。所以,文化的效益不能純粹用經濟效益去衡量,應該有更多精神性、理念性的因素,讓人從中受啟發。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