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評價中國人權狀況不能違背基本事實

時間:2012-05-18 07:3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英國《2011年人權與民主報告》的中國部分

  近日,英國發佈了《2011年人權與民主報告》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在涉華部分繼續對中國的人權狀況妄加指責。

  從內容上看,這樣的無端指責與往年相比沒有多少新意,仍然處處透露出對中國人權問題的一貫偏見和扭曲思維,報告中的大多數資料來源於道聽途説和主觀猜測,完全無視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人權建設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更不願承認中國人權保障水準不斷提高的基本事實,把中國描述成一個長期壓制人權、禁止“維權人士”活動的國家。顯然,這是一個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偏見而非從人權發展的基本事實中得出的結論,任何一個正在努力推進人權建設並不斷取得人權進步的國家和人民對此都不能接受。

  “選擇性忽視”抹煞中國進步

  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不斷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生活得更有尊嚴。在過去的2011年,經過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中國公民的人權意識顯著提高,人民的總體生活狀況明顯改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障得到全面加強,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更加有效,各領域的人權保障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上全面推進。對於中國人權進步這些基本事實,英國政府完全加以“選擇性的忽視”,只是通過一些對中國持有偏見的“異見人士”的主觀臆斷乃至捏造、或者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來全面否定中國的人權狀況。聯繫到西方近年來以人權為藉口在世界許多國家頻頻策動社會騷亂、甚至直接進行軍事干預的做法,人們有充足的理由懷疑這份報告隱藏的真實動機。

  客觀評價一個國家人權狀況的首要標準,是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民的人權保障水準是否得到了切實的提高。而事實上,中國人權的進步與否首先應該關注13億人的福祉而非僅僅去關心某幾個、或某少數人的訴求,更不能因為幾個人的抱怨和不滿而否定中國人權發展與進步的整體態勢。中國的發展最終當然是為了讓每一個中國人都過上幸福生活,但在現實的條件下,不可能做到讓每一個人都對人權狀況感到滿意,在13億人中找出幾個對現狀不滿意、或者基於種種個人或片面原因而抱怨的人是十分容易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不能成為抹黑中國整體人權狀況的理由。

  事實上,在今天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人權保障方面做到盡善盡美。2011年8月,倫敦發生波及全英各地的嚴重騷亂,導致2000多人被逮捕,其背後隱藏的,就是種族歧視、貧困、失業、高犯罪率等嚴重的人權問題,至於至今余波未消的《世界新聞報》醜聞,更是對西方式“新聞自由”和隱私權保護的極大嘲諷。在此意義上,英國政府當前最應該做的事不是忙於維護中國國內少數幾個人的“人權”,更不是急於貶低中國的人權狀況,否定中國取得的人權進步,而是認真解決好自己國內的種種人權問題,防止倫敦騷亂這樣的大規模社會動蕩事件反覆上演,不要永遠只是看到別國的問題而對自己的人權弊端視而不見。

  “慈悲心腸”難掩真實動機

  事實上,英國在列舉一些人受到所謂的“人權迫害”時,它是出於真心在關心中國的人權嗎?英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在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國家的同時侵犯了多少中國人的人權?人們在讚嘆大英博物館中豐富的東方館藏和對英式城堡的奢華感到望塵莫及的時候,多少人想到過其間多少財富來自於對中國殘暴的掠奪?而當今天中國人民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開始逐步走向強盛,人民開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財富、幸福和尊嚴之時,一個曾經長期侵犯中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利的政府卻突然關心起某幾個人的所謂人權來,並且因此而否定中國在人權各領域取得的全面成就,這樣的“慈悲心腸”只能讓中國人民更加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英國政府所真正關心的並不是中國的人權,真實的動機無非在於自身利益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在於試圖以所謂的人權事件對中國施加壓力,從中為自己獲得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好處。在這份報告中,民主、自由和人權只不過是用來掩飾融合了強權、傲慢、偏見、利益乃至焦慮心態的口號。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收入分配差異較大、城鄉區域發展、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等問題對人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更好實現構成較為長期的制約,在更加有效保障人民民主權利方面也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和加強。但從根本上説,一個國家的人權保障水準是否不斷提高,不能簡單地進行橫向比較,更不能像英國這樣拿自己人權保障方面做得相對成熟的經驗來與中國某些有待改善的方面來進行類比,進而得出中國人權狀況惡化的不真實結論。

  人權保障是現實而具體的國家任務,每一個國家在進行人權建設時都必須從自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來加以有重點、有步驟地漸進推進。但正如不能設想索馬利亞、阿富汗這樣國家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多數英國人那樣水準的經濟、社會、文化保障一樣,面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公民政治權利保障方面同樣是不同的。更何況,英國可以在奧運會即將到來之際以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大規模限制公民自由,其他國家當然也有權依法維護自己的社會秩序不受少數人非理性行為的干擾和衝擊。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型國家裏快速推進現代化,讓數億人擺脫貧困,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對所有人的權利和利益都照顧週全,只能是極少數人服從絕大多數。實際上,英國政府也公開承認,過去30多年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對世界的和平發展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既然如此,英國就沒有任何理由一味指責為取得這些成就而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價。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讓13億人儘早擺脫貧困,享受有尊嚴的生活,這既是最大的人權目標,也是衡量中國人權狀況的最根本的標準。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