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山東部分菜農用“敵敵畏”儲存生薑稱洗洗就能吃

時間:2012-05-16 10:36  來源:鄭州晚報

  近日,山東省濰坊市的兩個毗鄰縣級市,均因蔬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熱鬧舉行,高峰期間每天光顧者達20萬人次;然而,臨近的青州市近來卻遭受“甲醛白菜”之苦。

  5月12日,記者來到被媒體曝光的“甲醛白菜”肇始之地青州市東夏鎮,在交通要道和部分村落隨處可見“甲醛有毒,嚴禁使用”、“違規使用甲醛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等宣傳橫幅。

  在青州白菜主産區的一些村落,臨時負責片區的鄉鎮駐村幹部,對過往收菜車輛及蔬菜經紀人登記備案,以便追溯。

  記者調查發現,菜販對白菜噴灑甲醛保鮮,暴露的是蔬菜在流通環節中保鮮劑濫用的冰山一角。據東夏鎮史鋪村一菜農透露,部分菜農在冬季儲存生薑時,使用“六六粉”和“敵敵畏”驅蟲保鮮,而“六六粉”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的農藥。

  1

  “潛規則”已經存在三四年

  東夏鎮位於青州市北部,受壽光(蔬菜年産量40億公斤)輻射,青州北部也是蔬菜主産區。

  據青州市的一位官員介紹,東夏鎮有1000多畝大白菜,還是遠近聞名的有機生薑生産基地。東夏鎮的大白菜主要輸送到北京、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

  4月28日,山東電視臺《生活幫》欄目曝光東夏鎮部分商販,噴灑甲醛對大白菜保鮮現象後,東夏鎮派出所次日又查獲4輛外地收菜車輛攜帶甲醛溶液,其中2輛豫P牌、1輛京A牌、1輛魯E牌。

  曾被當地民警查處的黑龍江商販趙明利也坦言,“我這車菜運到廊坊要10個小時。如果不噴(甲醛),白菜就會紅根。運過去之後,賣菜還要時間。當天賣不掉的話,第二天就會爛很多,損耗就大了。廊坊的菜販子也要求用甲醛保鮮,噴過甲醛的白菜根部白凈,菜販喜歡收。”

  “前兩年自己發送到河北等地的大白菜也採取這樣的方法保鮮,這樣的潛規則已經存在三四年了。” 壽光蔬菜物流園的一位菜販坦言。

  2

  劇毒農藥保鮮生薑

  除了“甲醛白菜”外,記者在東夏鎮調查時還發現有些菜農在冬季儲存生薑時,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驅蟲保鮮。

  5月12日,東夏鎮史鋪村一位不願具名的菜農,正在大棚侍弄剛種下20天的5畝生薑,據他介紹,每畝生薑産量在1萬斤左右,由於10月份生薑上市價較低,所以每年産的新姜都要在地窖儲存大半年,等待好價格才肯出售。

  當記者問生薑放在地窖裏用什麼保鮮時,上述菜農沉默片刻,望了望四週壓低聲音説:“用‘六六粉’和敵敵畏,‘六六粉’國家不讓賣,是違法的。”

  “(這些毒農藥)一般農資店白天都不敢賣,都是供銷商晚上拉過來,菜農自己去取,一袋‘六六粉’40元,進價只需20元,賣藥的要賺一倍。”這名菜農説,“雖然國家不讓賣,但儲存在地窖裏的生薑非用這種藥不可,不用就生蟲了,這邊的菜農儲存生薑都用這個。”

  雖然自知“六六粉”屬於國家禁用農藥,但他仍對使用過禁用農藥保鮮的生薑安全,甚是放心,“沒事的,洗一洗就能吃,自己家裏也吃地窖的生薑。”

  3

  節省幾十元保鮮成本

  “菜販和菜農均採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保鮮農産品,違禁保鮮劑成本低是重要原因。”當地一位蔬菜行業研究所人士這樣認為。

  以“甲醛白菜”為例,一小車白菜只需噴灑半瓶甲醛溶液即可,其成本價僅為3.5元。

  東夏鎮一村級市場菜販王女士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説:“一車10噸的蔬菜,成本價一萬五六千元,如果用冰瓶的話,需要100個冰瓶,每個冰瓶0.35元,保鮮成本需要35元;如用風筒的話,一車需要20個風筒,每個風筒4元,保鮮成本就需要80元,而且冰瓶和風筒既佔位置又增重。”

  看似不高的保鮮劑成本,然而,菜販們為了節約,還是選擇能省幾十元錢的甲醛。王女士説,還是因為白菜價錢太低了,現在一般七八毛進價,賣價也不高,一元以上。

  另外,怎樣讓蔬菜囤積起來賣個好價錢,菜農們自己想土辦法——成本低,見效果。

  生薑在地窖中使用“六六粉”和敵敵畏的保鮮辦法的出爐,也是這樣。

  東夏鎮史鋪村的一位菜農告訴記者:“5萬斤生薑放在地窖裏,需要用20瓶敵敵畏和300斤‘六六粉’,敵敵畏打開瓶蓋放在地窖四週,堆兩層生薑灑一層‘六六粉’。一瓶敵敵畏10元左右,300斤‘六六粉’300元,驅蟲保鮮的成本在500元左右,分攤到每斤生薑上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而10月上市時的生薑價格和半年後的價格就相差很大了。”

  聲音

  多道防線為何仍不保蔬菜安全?

  甲醛等保鮮劑之殤,當地監管部門緣何未起到應有作用?

  “去年到今年青州市農殘檢測的合格率是99.5%。在蔬菜上市前,農業局要對全市蔬菜進行抓鬮抽檢;當蔬菜進入目的地市場時,也會進行一次抽檢。”青州市農業局檢測中心主任朱樹興説。

  為何兩道防線還是難以確保蔬菜的安全呢?朱樹興説,目前蔬菜檢測主要是檢測農殘是否超標,由於國家對保鮮劑沒有明確標準,在抽檢過程中並不對保鮮劑進行檢測。

  壽光市農業局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信俊仁也表示,目前市場上的蔬菜大部分只能做到速測(專門檢測儀器兩小時內出結果),並不清晰知道蔬菜中殘留的具體成分。

  目前,我國《農産品品質安全法》中也沒有明確提出可使用的保鮮劑、添加劑範圍和劑量,只是提出“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範”,然而,相關的強制性技術規範並不十分明確,而且甲醛檢測目前並未納入我國農産品檢測範圍內。

  有不便具名的農業專家建議,甲醛本身不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不僅不能用於食品中,也應明確不能用於初級農産品中。政府部門應儘快健全法規加以規範。據《21世紀經濟報道》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