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金融資源曝貧富不均:窮人去存款 富人忙貸款

時間:2012-04-20 13:0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自去年下半年,溫州民間借貸事件所引發的問題一度引起了公眾對金融改革的呼聲。近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有關消除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壟斷領域的討論,再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普通民眾如何才能享受更多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為何一直難以解決?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銀行熱衷“傍大款”

  就在去年銀根緊縮,小微企業貸款陷入困境的時候,以五大國有銀行為首的中國銀行業卻交出了一份令人羨慕的成績單。與銀行業利潤大幅增長相反的是,在政府和監管部門連續數年督促銀行支援小微企業的背景下,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舊未能得到根本性緩解。全國工商聯發佈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90%以上的受調查民營中小企業表示,實際上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全國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在過去3年中有62.3%的融資來自民間借貸。

  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坦言:“放一筆50萬元的貸款給中小企業和放一筆5億元的貸款給大企業,成本是一樣的。誰不喜歡發展大客戶呢?”即使是銀行對中小企業所定的貸款利率比大企業要高,但因為大企業貸款量大,銀行從中可以獲得的絕對收益要高很多。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信貸管理部副總經理聶大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小微企業融資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抵押擔保難。而且,當前小微企業正處於由小到大的艱難盤活期,抗風險能力較弱,經營規模較小。

  窮人去存款,富人忙貸款。金融資源的分配不均,兩極分化,同樣體現在普通儲戶身上。越富的人越有信用獲得資金,變得越來越富,而普通居民因為沒有擔保和信用記錄,想融資創業和發展,便只會招來銀行的白眼。有專家認為,這種金融資源的“冰火兩重天”,是制度的不公和程式的歧視,將加劇社會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

  建立“草根金融”服務民眾

  “溫州民間借貸風波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兩多兩少’的尷尬局面。”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民間資本多而投資渠道少,民營企業多而信貸融資少。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資金流向民間借貸領域。從民間資金需求來看,借貸主體多是中小企業,它們在正規金融體制內融資困難,不得不向體制外尋求融資。

  此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設立,將“草根金融”逐步引入金融體系,無疑是對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有益嘗試。辜勝阻表示,其最大的突破是打破銀行壟斷,重構競爭有序的金融生態。

  怎樣才能讓普通居民享受到除了存款之外的更多金融服務?國家開發銀行顧問、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會長劉克崮認為,構建和發展草根金融體系,全面提高城鄉基層金融的整體服務能力,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小微企業及個體戶、農戶是我國的微經濟體系,對於微經濟體系就應該有專門的草根金融機構為其服務。只有建立起分層次的金融體系對應多層次的經濟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小客戶和實體經濟服務。

  打破壟斷是根本途徑

  事實上,造成目前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是由我國金融體制所決定的,國有銀行目前居於金融業的主導地位,金融資源的佔有、分配高度集中。目前,在我國銀行業資産總額中,中農工建交5家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産超過一半,國有大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二者合計佔新增貸款的比例經常在80%以上。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銀行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資金的80%都靠銀行貸款,如果銀行不貸款,經濟增長就會存在困難,但銀行業對經濟引領的作用沒有更好發揮出來。

  “目前是打破銀行業壟斷的最佳時間窗口。”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認為,現在中國銀行業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大量的設立金融機構,降低金融業的門檻,鼓勵民間資本設立專門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即使發生一些風險,按照中國金融業的現狀,我們也有承擔這種風險的能力。

  “要使金融業更好地服務普通民眾和實體經濟,首先要增加‘毛細血管’。”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首先是放寬中小金融機構的準入,以此來增加中小金融企業發展的動力;第二是要做一些中小融資的創新;第三是鼓勵中小企業的資本性融資,增加它的負債能力和強度。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