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民生三問:醫患矛盾真有那麼深嗎?

時間:2012-03-30 08:41  來源:人民日報

  對話人:本報編輯 蔣雲龍 本報記者 白劍峰 商旸

  浙江大學社會建設研究所所長 王小章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王水雄

  【閱讀提示】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對醫生的醫療建議不滿,持刀向4名醫生行兇,致一死三傷。當晚,有網站刊登新聞後附帶“讀完這篇新聞後的心情”調查,6161人參與投票,其中選擇“高興”的竟高達4018人,佔總數的六成以上。這引發了人們對醫患關係新的思考。網路調查結果可靠嗎?真有六成人對醫生被殺感到高興嗎?醫患矛盾究竟是不是解不開的死疙瘩?在醫患關係緊張的當下,媒體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問:

  怎麼看待六成人“高興”?

  編輯:6161人參與投票,其中選擇“高興”的竟高達4018人,超六成之多。這應該怎麼看?

  王水雄:這個結果不能説明什麼問題。首先,它的抽樣方式並不是科學嚴謹的,只是一個很隨意的抽樣。它附在這則新聞之後,吸引的參與者往往是帶有某種情緒偏好的人群,比如對醫患關係不滿的人。結果是偏頗的,不能代表整體網民的意見。

  其次,網路調查具有匿名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一些參與者並沒有表現出真實意願,而更多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而且在網路傳播的調查中,存在重復發言重復表態的現象,這也會降低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第三,網上的閱讀習慣,新聞報道的寫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引導作用。選項的設置也有影響,有人就喜歡去勾選非常刺激的選項。在這種調查裏,對選擇的樣本有“試調查”嗎?選項全面概括了人們可能的態度嗎?調查的設計刺激了更多的人來參與嗎?……冷靜下來,這些都是有影響的因素,都應該被追問。

  編輯:但是這項調查是不是也能反映出一些真實的意見呢?

  王水雄:這個是肯定的,雖然這項調查並不科學全面,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説明,至少在此次調查中,有人對醫院和醫生是有怨念的。不管是不是60%,就算只是很少的人認為這件事“高興”,也是值得重視的。

  王小章:我們不能僅僅從醫患關係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而應該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來看。這個調查更多反映出來的是我們的一種社會心態,是對生命的蔑視。現在社會上因為小摩擦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鬧出人命的事情不少,不僅僅針對醫生。這更多地説明瞭當今社會中有一種非理性心理的存在,就像在這個案例中,在網路上表現出來的群體心理宣泄,這非常值得警惕。

  同時,在醫生群體中,也有人應該反思。因為醫患相對而言,醫生往往是處於強勢地位的,確實有人看不起病、有人花了冤枉錢,導致了怨恨情緒的産生。

  二問:

  醫患關係真是死結嗎?

  編輯:網站的調查,引起了人們對醫患關係的新思考。甚至有人認為,醫患關係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現在的醫患關係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記者:從總體上看,我國醫患關係的主流是和諧的。據衛生部統計,2011年我國的門急診量達62億人次。在如此龐大的就診人群中,絕大多數患者是滿意的,也是信任醫生的。如果醫患關係惡化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誰還敢到醫院看病?

  醫患關係如同其他社會關係一樣,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地方出現嚴重的醫患關係緊張,甚至發生醫患衝突,則有著複雜而深刻的經濟和社會根源。

  編輯:那麼,根本癥結在哪?

  記者:以結果為導向的信任,成為醫患關係的一大特點。通俗地説,“治好了,你就是天使;治不好,你就是魔鬼”。

  醫患矛盾絕不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私人恩怨”,而是有著深刻而複雜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而醫院作為一個與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窗口”,自然最容易成為引燃社會情緒的導火線。

  前些年,隨著公立醫院被推向市場,醫生有了“創收指標”,大處方、濫檢查等現象隨之氾濫。由於我國居民醫療費用自付比例較高,醫生過度治療,相當於直接剝奪患者的財富,從而導致醫患之間出現“經濟對立”,這是造成醫患衝突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體制下,醫患關係蛻變為一种經濟利益關係,而非救死扶傷的關係。因此,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發生醫療意外,一些患者就會遷怒于醫生。

  編輯:醫患關係是解不開的死疙瘩嗎?怎樣才能解開呢?

  記者:醫患關係並非一個“死結”,而是一個“活結”。醫患之間,要學會“換位思考”。只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走出信任危機,重建和諧。

  從醫生來説,應該用心對待患者,既要解除患者身體上的痛苦,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感受。雖然醫學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可以情暖百家。

  從患者來説,也要體諒醫生的壓力和不易。醫生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的職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在收入並不高的情況下,為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全社會都應樹立尊重醫學、尊重醫生的良好風氣。

  醫患之間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從根本上説,重建醫患信任,需要加快推進醫改,徹底消除醫患之間“經濟對立”的根源,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醫改的成果。

  三問:

  媒體火上澆油了嗎?

  編輯: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關於醫療事故、醫患關係之類的報道中,負面的事件很多,這説明什麼問題?醫患關係在持續惡化嗎?

  記者:記者撥通了數名知名學者的電話,他們都不願意公開發表意見。有人明確表示,雖然不贊同媒體對醫患關係的過度炒作,但本人不願意跟大眾情緒“對著幹”。

  有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研究者表示,媒體報道,有其偏好。傳播有這麼一條規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萬件醫患和諧的事兒,因為並不反常,沒有關注價值,所以一般也不具備報道價值,媒體往往不會報道,更遑論跟進;一件不良醫生欺負患者或者患者使用暴力手段襲擊醫生的事兒,因其違反常規,極具社會關注度,媒體會爭相報道甚至大規模跟進,並且在報道角度上往往有凸現極端、異常的傾向。一萬件好的裏有一件壞的,結果進入公共視野的只有這一件,傳播效果上便出現了“老鼠屎”效應:一粒壞了一鍋粥。其實,醫患關係的狀況並沒有我們從媒體上得來的印象那麼糟糕,媒體現實和社會現實存在較大差距。醫患關係是否在惡化,需要嚴謹的調查研究,不可想當然。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年來,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患者權益的維護都是重要推動力。但是,在網路時代,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獲得更大的轟動效應,放棄了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出現了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媚俗化的傾向。這些做法對於醫患關係的惡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縫肛門”、“八毛門”等,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編輯:媒體不應該站在患者角度説話嗎?

  記者:相關新聞傳播學者表示,媒體應該客觀中立地報道社會事件。尤其是在對待類似醫患關係等敏感話題時,更應該以事實本身的是非曲直作為報道取向的依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看人下菜碟兒,人為地偏向於任何利益相關方。作為有社會責任的媒體,應該準確、全面、客觀報道事實,不去人為誇大。多傳遞溫暖和希望,少傳遞冷漠和絕望。因為,誇大問題的嚴重性對求真也是一種背離,從效果上看,也會讓公眾産生認識偏差,甚至會激化醫患之間的對立情緒,這對社會和公眾都沒有好處。媒體理應成為社會和諧的穩壓器,成為溝通醫患的橋梁。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