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晚上,他激動地給村裏兩委班子和村民打電話,一條一條地分析報告,從中尋找裴寨發展的新機會。
“電話整整打了一小時四十分鐘,耗光了兩塊手機電池。”裴春亮説,“鄉親們都盼望我回去和他們好好謀劃。這麼好的機遇,抓住了是功臣,錯失了就是罪人。”
歷史的長河中,個體的機遇,從來都是國家和民族總體機遇的縮影。
當時光的列車駛進2012年,中國發展又處在一個關鍵節點: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已經過半,前半段“賽程中”,從鄉村到城市,從個體到國家,一扇扇機遇之門被打開,緊緊抓住機遇的中國人,不斷創造發展奇跡:中國經濟實現年均10%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居世界首位。
與此同時,困難和挑戰迎面而來——環顧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主要發達經濟體仍然深陷泥潭,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審視國內,經濟增長下行與物價上行壓力並存,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緩解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為迫切,難度更大。
“我們還有沒有機遇”,“還有多大機遇?”——面對複雜嚴峻的形勢,兩會內外,“中國機遇”成為人們關注、討論和思考的話題。
“從發展的要素看,中國潛力巨大。只要發揮出來,足以支援我國經濟20年快速增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基於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定量分析,拿出一份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