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劉志軍案未移交檢察機關 進入司法程式還需時間

時間:2012-03-13 10:33  來源:新京報

  昨日,北京國際飯店,政協小組討論“兩高”工作報告,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委員發言。本報記者 薛珺 攝

  昨日,政協小組討論會,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笑著跟大家道歉。他因發言超時,數次被組長打斷。“我建議,明年兩會‘兩高’報告的討論多安排一點時間。一兩個小時,太少。”本報記者 薛珺 攝

  全國人大代表、最高檢副檢察長柯漢民昨日透露,劉志軍案件,現在還沒有移交到檢察機關。昨日下午,全國人大山西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兩高”工作報告,柯漢民在發言時透露上述消息。

  據媒體報道,國家監察部部長馬馼在列席今年全國政協會議開幕式時曾表示,劉志軍案進入司法程式還需要一定時間。

  今年1月6日,中紀委曾通報稱,2011年全國共計4843名縣處級以上幹部因各類違紀行為被處分;777名縣處級以上幹部被移送司法機關。劉志軍等違紀違法案件,目前正在立案調查。

  去年2月12日下午,新華社發佈消息稱,經中央紀委有關負責同志證實,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中央已任命盛光祖接任鐵道部黨組書記。

  觀點

  1地方保護主義影響司法

  “有些地方的保護主義很嚴重。”全國人大代表、昇華集團董事長夏士林的企業經常要與各地企業簽合同,一旦出現糾紛,案件由哪個法院管轄已經成了很敏感的問題。

  根據民事訴訟法,雙方簽訂合同,雙方可以約定選擇案件管轄法院。夏士林説,跟任何一個單位簽合同,如果管轄權的問題談不好,合同都簽不了。

  何達平代表用一個“離奇”的案例説明地方保護主義對案件的影響。A企業起訴B企業要求償還欠款,但B企業表示不欠A企業的錢。何達平説,法院要求B企業證明不欠A企業的錢。最終法院認為B企業提供的證據不足,判決其償還A企業欠款。“誰主張誰舉證,這是基本原則。”何達平認為,這個判決是受到了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檢察院檢察長徐安也坦承,在基層兩院辦案中,有的時候依法獨立正確行使還是會受到干擾的。

  “行政不可干預司法獨立,這應成為規矩。”全國人大代表蔡奇説。

  2司法機關應“去行政化”

  “案多人少,骨幹人才少,留不住人的現象比較嚴重。”徐安代表表示,在江蘇,將近80%的檢察官在基層,90%的案件在基層。檢察官待遇受行政級別限制是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

  他説,基層兩院的“兩長”一般最高就是副處級,一線的業務骨幹能解決副科、正科就不錯了,而工資是跟著行政級別走的。

  按照檢察官法,檢察官有十二個級別。但是檢察官的工資,並不與這個級別掛鉤。徐安認為,現在行政化色彩很重,應該去行政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石泰峰説,不能把法院、檢察院混同於一般的行政機關或者群眾和社會團體組織。“現在帶有行政化色彩”。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法制辦原副主任張穹認為,基層法院目前存在被行政化問題,“現在的法官50多歲就半退了,拿著工資不幹活。”而在司法界,50多歲正是辦案經驗最豐富的年齡,此時退休就是人才浪費。

  對話

  “地方領導過問與依法裁判不矛盾”

  王秀紅指出,要相信絕大多數法官會依法裁判

  王秀紅 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

  新京報:委員反映一些地方法院把“調撤率”作為重要指標,導致法官成了和事老,是否存在這個問題?

  王秀紅:這應該是個別法院的做法或者某些地區的要求,最高法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我們的要求是“調解優先,調判結合”,但調解必須分清事實,不能不分是非。如果哪個法院以此為條件,左右法官裁判,太偏頗,不合適。

  新京報:委員反映一些法官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干涉太多,比如來自財政支付單位地方政府的干預。

  王秀紅:領導過問案件,這很正常,沒有不合適。現在社會上有種風氣,有官司就要找人,似乎已經成了潛規則。還是要相信法院、相信法官,絕大多數法官還是會依法裁判的,因為法律法規已經很明確,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間有限。我們也要求法院、法官要注意統一,地方領導過問案件,跟依法裁判並不矛盾。

  新京報:一些基層法院由於工作壓力大、待遇不高,留不住人。如何化解?

  王秀紅:基層法院法官的流動,最高法很重視,要求加強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關心法官的健康、生活、心理。在不影響任務的時候,採取休假制度等。但是基層法院的編制問題,社會壓力問題,還是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本報記者 王姝

  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權應加強,要敢於監督善於監督,該抗訴就抗訴。在刑訴法修改中,應對最高法死刑復核有時限要求。死刑省裏定了之後,報到最高法,有的半年、有的甚至兩三年還復核不下去。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