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務院參事張抗抗:道德淪喪是社會內在結構解體的先兆

時間:2012-03-12 14:56  來源:人民網

  國務院參事張抗抗

  編者按:

  2012年全國兩會,人民網與國務院參事室合作推出“兩會深閱讀”欄目,邀請參事就當前熱點問題發表意見建議。近日,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抗抗圍繞“社會道德”話題,就社會道德的建立、目前存在的問題、促進完善建設的方法以及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社會道德現狀堪憂急需重整

  張抗抗認為,公眾目前對社會道德的現狀是不滿意的,比如在家庭關係中虐待老人、棄嬰拋妻,在社會上爾虞我詐、唯利是圖、冷漠自私等等,有些極端的案例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很難相信這個古老的文明之邦,會變得這樣無恥。道德淪喪是社會內在結構解體的先兆。

  張抗抗表示,人們都在關心這個話題,説明我們仍然願意正視社會道德,還抱有挽救、補正、修復的希望。道德是在人類族群形成過程中逐漸建立的。人類永遠處於善惡相爭相搏的內心掙扎之中。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倫理觀依存于兩千年的儒家學説,曾經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理念。但進入現代社會,多種思潮融匯碰撞,當代人的道德觀受到新的挑戰,價值觀多元混亂,急需重整。

  六十年來道德標準的起落需要追根究底

  張抗抗説,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有其深刻的內涵。建立在深厚文化根基上的道德觀才能持久穩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議,這正是重建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一個契機。回溯歷史,我們應該從以往的教訓中吸取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官方的政治意識形態強調極端的“公德”,即個人無條件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一旦違反這個標準,任何個人的私欲都是被視為不道德的。例如對物質生活改善的嚮往、男女私情,都會被視為資産階級思想受到懲處。那時的口號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道德聖徒。

  但為什麼曾經苛刻到“置人于死地”的道德要求,到當下社會如此不堪一擊呢?因為那種強加於人、虛假偽善的道德標準,違反了人性。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完全否認了人性利己的本能,混淆了利己與利他的界限。到了文革時期,以革命的名義打砸搶、武鬥、毀壞公物,家庭親情倫常喪失、親友互相揭發,見死不救,口是心非,説假話、做壞事。人性之惡全面爆發,各種慘無人道的無恥行為被視為“革命行動”。文化大革命毀壞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美德,那是中國歷史上道德破壞最嚴重的時期之一。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步入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道德逐步復歸到正常的軌道,尊重個性,解放思想,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道德重建階段。但進入90年代,商業的衝擊激發起人性的貪慾,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導致了民眾的信任喪失。傳統道德無法與現代性對接,現代文明尚未建立,普世價值受到一部分人的質疑抵制,因而,中國當下的價值觀、道德觀陷入了更大的混亂與失序狀態。

  道德重建須與時俱進

  張抗抗認為,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建立在經濟形態上的,新的經濟形態必然會逐漸造就民眾的現代道德觀。對於道德的倡導,社會學家、文化部門和公共部門,需要實事求是地深入研究,今日中國如何完成道德重建?在一個缺少宗教精神的國度,對民眾的道德引導應該更貼近日常生活,要從“利己利他”的人際關係的現代理念入手,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換位思考,把主流價值觀和每個個體聯繫起來,避免空洞的口號式宣傳,在情感上激發人性的善念。道德重建是一個整體性的文化“工程”,公德須與廉政配套,私德要與美育、仁愛結合。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更需要清明公正的社會和學術環境。全民的社會道德完善,與政治體制、經濟形態、教育水準是一個整體。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惡劣的社會環境很難養成有德行的人。

  中國土壤如何滋養“中國好人”?

  張抗抗表示,現在倡導學雷鋒,這是中國本土化的道德引導。但是社會環境不同了,學習雷鋒不能照搬20世紀60年代雷鋒事跡,不可簡單化,要弘揚的是雷鋒精神。不要將做好事功利化,更多應該去提倡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感。當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遇到緊急情況時“助人行善”,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那麼“道德”就是你的內在精神需求,而不是外界強加於你的戒規了。她回憶:“比如有一次,我把手機忘在酒店洗手間了,等到我想起來趕回去找的時候,心裏不抱希望,卻驚喜地發現已有人交到前臺了。雖然我由於時間關係沒有來得及向交還手機的人當面道謝,但是心中非常感動,在這裡也通過人民網,向那個拾到我手機的好心人,和所有拾金不昧的好心人致敬!”。

  張抗抗説,如今做好事,常常會被人誤會為作秀。這種對“善行”的質疑甚至比惡行更糟糕,是對德行善舉的自我心理消解。現在媒體報道的中國好人,我看了也很感動。要讓社會知道這些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是普通人,做好事的動機單純,感情質樸,不求回報。要多多宣傳他們,讓做好事的人受到鼓舞,讓社會看到希望,給人積極的力量。張抗抗建議,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還應更多進行有關道德重建的現代理念,普及性宣傳從公民教育入手,讓更多人懂得,在一個多元社會中,他人的自由是個人自由的前提,必須搞清“群”與“己”的權利界限,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係。社會道德水準與個人道德完善是一種共生互動的有機體。

  國務院參事張抗抗簡介:

  張抗抗,1950年7月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在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專業創作,國家一級作家,累計發表短、中、長篇小説、散文共600余萬字,代表作有《北極光》、《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等,多次獲全國各類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成英、德、法、俄、日文介紹到海外。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