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代表委員激辯擁堵費 京滬大都市或遲早不得不收

時間:2012-03-12 08:17  來源:廣州日報

  緩解交通擁堵的“最後一張牌”如何打出?

  全國兩會期間,一些委員提案建議“徵收擁堵費”,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深圳交警有關負責人近日也表示,公共交通網路完善後將在中心城區收取擁堵費,引發公眾熱議。繳了養路費該不該再收交通擁堵費?開徵擁堵費能緩解交通擁堵嗎?……圍繞一系列相關疑問,代表委員激烈爭論,深入剖析。

  擁堵費,該不該徵收?

  【焦點】面對城市擁堵問題,近年來不斷傳出征收擁堵費的聲音。對此,專家學者眾説紛紜,管理部門不置可否,市民深表憂慮。

  【觀點一】收擁堵費缺乏合法依據

  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委員:目前針對私家車的收費已有購置稅、燃油稅、車船稅、過路費、過橋費、停車費等多項,而且不少稅費包含了城市基建、交通管理等費用,再徵收擁堵費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據。收費很簡單,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不少市民要罵人的。

  【觀點二】徵收有助緩解交通擁堵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代表:收取交通擁堵費是一種行政干預手段,長期來看,對於緩解交通擁堵應是有效的。此外,汽車尾氣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兇,收取擁堵費對減少汽車出行數量有促進作用。從這兩個角度看,我贊成收交通擁堵費。

  【觀點三】要搞清楚造成擁堵的主因

  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陳仲強委員:需要首先搞清楚造成擁堵的主因是什麼?是規劃、建設問題還是管理問題。如果管理部門總是用收費來解決問題,不僅加重群眾負擔,也是一種缺乏智慧和能力的“懶政行為”。

  【記者點評】收費只能抑制部分剛性需求,難以解決整個系統的問題。徵收擁堵費之所以備受質疑,除了缺乏法律依據和民意基礎,更因為沒有什麼管理智慧可言。

  收了費,

  就能緩解擁堵?

  【焦點】提出征收城市擁堵費者,主要理由是能夠大大緩解交通擁堵。事實上有這麼簡單嗎?

  【觀點一】徵收擁堵費可能導致不公

  南京大學教授高抒委員:徵收擁堵費可能導致不公。有錢人對收費並不敏感,開徵擁堵費勢必導致豪華車大行其道,影響社會公平。對於大量公務車來説,不管擁堵費多高,最後為其埋單的依然是公共財政。這樣看來,收費真正限制的可能只是部分普通車主。

  【觀點二】最緊迫任務是做好道路規劃

  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當前,解決擁堵最緊迫的任務是進一步做好道路規劃、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基礎性工作,而非加徵擁堵費。徵收“交通擁堵費”是治堵的最後一招,不宜草率使用。

  【記者點評】從倫敦等城市的實踐看,徵收擁堵費會陷入一個怪圈:限行或收費—短暫緩解—需求猛增—供給不足—更多限行或收費。我們有我們的國情,收費不宜簡單“與國際接軌”,解決擁堵問題要靠“綜合治理”。

  如果收,該具備什麼條件?

  【焦點】對於京滬等大都市而言,或許擁堵費遲早“不得不收”。如果徵收擁堵費,一些關鍵環節不容忽視:在什麼前提下徵收?在多大範圍內收?

  【觀點一】在基建和管理升級上下工夫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當前國內徵收擁堵費並非“最後的選擇”,時機還遠未成熟。不要光看到倫敦、新加坡、紐約等國外一些大城市收,那是因為人家的公共交通設施極為發達,加之老城街道狹窄,通過提高管理水準挖潛的空間已相當有限,才決定收擁堵費。反觀國內不少大城市,基本交通網路尚不完善,交通管理、道路規劃等方面都大有潛力可挖。為什麼不在基礎建設、管理升級上下工夫,反而老想著在收費上學國外城市?

  【觀點二】徵收過程讓公眾有據可查

  全國人大代表王生:如果徵收擁堵費,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是大面積收取,還是在少數極端擁堵區域收取;是全天收取,還是分時段在擁堵高峰收取。行政管理部門不能搞“一言堂”,應該舉行聽證。徵收全過程應該公開透明,讓公眾有據可查。同時不能“一收了之”,必須“專款專用”,用於緩解本地交通擁堵。

  【記者點評】徵收交通擁堵費,是緩解交通擁堵的“最後一張牌”,只能是“不得不出”,而不應該是“主動去出”。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