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對話“微博名官”:官員開博 做事還是作秀?

時間:2012-03-10 11:48  來源:新華網

  蔡奇,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粉絲”620余萬,微博近5000條;鄭繼偉,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長,“粉絲”110余萬,微博1600余條;伍皓,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粉絲”620余萬,微博1萬餘條。

  去年以來,一些充滿個性、“粉絲”眾多的官員微博在網路上涌現,上述幾位尤為引人關注。兩會期間,新華社記者與這些官員以及一些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面對面,展開了深入探討。

  官員要不要開微博?

  記者:領導幹部的基本功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開博對領導幹部的工作能不能起到推動作用?會不會影響領導幹部的“正業”?

  蔡奇:微博是一個陣地,已經成為溝通民意的新橋梁紐帶。領導幹部不想“OUT”,就該上網開微博,承擔意見領袖的責任。我們應該佔領這個陣地,主動進入,全面發聲。在現階段,對官員微博應該“管用並舉,以用促管”。

  鄭繼偉:應該鼓勵官員開微博,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微博上一小批人的話語權力量遠大於大部分“沉默的人”。官員微博是在網際網路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有利於加強官員與百姓溝通。官員微博與黨政機構的政務微博可以互動:政務微博帶動了官員微博的涌現,官員微博則是政務微博的補充。

  伍皓:官員開微博很有必要。當前,很多社會問題通過網際網路的渠道表達,領導幹部要善於運用網際網路執政,而微博則是最新的網際網路傳播媒介。官員開微博,有助於形成微博輿論場中的言論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張泓銘:官員開微博完全是一種個人行為,沒有必要硬性規定,也沒有必要複雜化,不要對這個群體開微博另眼相看。任何職業都有資源、都有資訊,官員也是一種職業,這些資源和資訊也需要充分“盤活”。

  官員要怎樣開微博?

  記者:目前的官員微博中,既有來信來訪、政策解釋等工作層面的內容,也有個人感悟、工作日誌等個性化的內容。官員微博到底該怎麼開?

  蔡奇:微博不單屬於自己,應當對“粉絲”負責,對得起他們。這就要求官員微博要盡心辦好,以“粉絲”們的評判來不斷調整自己。官員的公職身份與個人身份,在具體操作中不可能截然區分,如果過於拘泥反而影響實際效果。應該是工作時主要講工作,週末或休息時談談個人健康情趣。

  鄭繼偉:我不贊成“官員微博”的説法,就是公務人員的個人微博嘛。我在微博介紹中講,這是“微博+主流媒體+閒書”,這就是我的業餘空間。我通過微博讓百姓知道,官員不是生來就當官的,很多也是草根出身。我在微博上總體的態度是“你説我聽,我聽我想”。也有幾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事情,覺得應該解決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解決了。這些經歷體會進一步影響到了工作中的決策,受益匪淺。

  伍皓:首先,要把微博當作聯繫服務群眾的一個渠道。比如一名遊客到紅河自駕遊,在野外車胎爆了,聽到微博反映以後,我協調當地派出所為他提供幫助。其次,官員微博不必以追求粉絲增長為目的,更不能靠嘩眾取寵、標新立異去吸引粉絲。第三,官員開博要善用網路語言,不能板著面孔,這樣才有親近感。

  全國人大代表、浙商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程惠芳:官員微博還要增強主動引導的功能,真正凝聚網民、服務百姓。如果是在微博上作秀,不痛不癢地講一些東西,這些時間還不如用來幹工作。

  官員開博有何“得”“失”?

  記者:領導幹部作為公眾人物,開微博對你來説有什麼收穫和風險?

  蔡奇:開微博主要是出於工作需要,同時可以兼顧個人學習與情趣。開博有風險但沒包袱。

  鄭繼偉:我開博的最初幾個月在網路上碰到一些人,見到我説話都罵,我幾度想退出。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溝通,他們對我寬容了很多。現在,我對微博已經比較熟悉,感覺微博並不可怕,一些質疑、罵聲並非全無是處。此外,有些人的微博,我給予了回復,他們感到很高興,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伍皓:官員開微博能帶來多種好處。一是主動發佈政務資訊,讓公眾知道政府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消除誤解,取得共識。二是可以解疑釋惑,澄清謠言。微博容易成為網路謠言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對謠言進行及時澄清,可以增強政府的公信力。三是利用微博問計於民。擬訂一些政策措施時可以先在微博上徵求意見,使決策更加民主科學。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