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時間:2012-03-07 11:11  來源:新華網

  今年是釋永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第15個年頭。立法保護嵩山;杜絕寺廟承包轉讓,合理開放一批宗教活動場所;發掘、利用宗教醫藥,弘揚傳統醫藥文化。這是他今年向兩會提出的三個建議。

  5日人代會開幕當天,釋永信甫一亮相就遭各路記者圍堵,足足花了15分鐘才突出重圍。

  釋永信可算是河南最知名的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兩會都是媒體追逐的焦點。今年兩會,他話很少,似乎在刻意回避媒體。有一位記者為了能夠採訪幾分鐘,堵在釋永信房間門口,軟磨硬泡,甚至説出了“我佛慈悲,希望大師能幫忙完成任務”的話,釋永信才接受了一次短暫的採訪。

  雖然媒體記者也關心釋永信會提什麼建議和議案,但更多想從他口中獲悉一些少林寺或他本人是是非非的真相。而釋永信對一些“敏感”問題,比如少林寺商業化、少林景區摘牌等,一概不作答。常常處於輿論漩渦中的釋永信,其實有自己的苦衷。他在許多場合表示,自己要為少林寺的下一個1500年負責;作為人大代表,他著眼的是整個佛教界。

  15年來,釋永信提交的議案和建議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慈善立法、保護寺院名稱、保護民間信仰、佛教走出去等,都得到中國佛教界認可。名山大寺減免門票、宗教界直接參與慈善事業等議案和建議,也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援。

  “出家修道,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面對種種非議,他只是這麼淡淡一句。

  這位國內知名度極高的宗教界人士,出家的故事其實很平常。

  俗名劉應成,1965年出生於安徽潁上,父親當時在水電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親帶著他兄妹五人務農。皖北農村,梅雨季節什麼事都幹不了,漫長的冬季也無從打發,他常常跑去聽説書。

  1981年,風靡大江南北的電影《少林寺》問世前一年,16歲的釋永信趁家人外出,拿了幾件衣服直奔少林寺。幾經週折,他找到當時的少林寺住持行正長老:“我想出家、想學武術”。

  當年的少林寺,歷經十年浩劫,佛堂破敗,僧眾離散,昔日皇家寺院的風光蕩然無存。初來乍到的釋永信,卻感覺“少林寺的靈氣還在”。

  釋永信的皈依儀式,在聲名遠揚的立雪亭舉行。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血染飛雪的故事就發生於此,亭上還懸有乾隆御筆匾額“雪印心珠”。

  多年以後,釋永信回想起這一幕,仍覺得是此前從未體驗過的莊嚴肅穆。

  出家的日子遠非想像的那樣神奇,“説到底,是靠信仰在支撐”。在修行的過程中,他才慢慢感悟到出家的目的:解決生死問題,解決個人何處來何處去的問題,所謂“了生脫死”。

  “我還必須考慮整個少林寺的生死問題。”在成為少林寺住持之後,釋永信考慮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死問題了。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這些年來,釋永信一直在尋找一種模式:在當下的現實格局中,如何更有效地弘法利生、光大傳承?他的選擇是,圍墻內的傳承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樣重要。近年來少林寺從僧團角度出發,把各個堂口、各項制度興起來,恢復少林下院,培養內部僧才,解決繼承傳統的問題。同時,不斷舉辦社會活動,如少林問禪、學者講座、走出去演出,讓少林寺的文化價值逐漸被社會接受,擴大國際影響力。

  “有些事不能等,錯過就沒機會了。”釋永信腦子裏有很強的憂患意識。讓他頗感欣慰的是:提起佛教,10年前國際上沒人會想起少林寺,如今少林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符號。

  身為人大代表,憂患意識還體現在他向兩會提出的建議中--嵩山既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是世界文化遺産,如今植被、水土和山體都遭到了很大破壞,並且承受著新一輪開發的巨大威脅。為了中華民族能夠永續利用嵩山,需要以立法的形式保護嵩山的文脈與生態。

  他説,少林寺正在做佛教古籍的保護、修復工作,趁著一批老人還在,要抓緊時間做好傳承,等不在了就追悔莫及。

  釋永信曾把自己比作少林寺發展歷程中“一塊鋪路石”,他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師的智慧和家風。而他憧憬的少林寺--“人才濟濟,似少室山林般茂密”。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