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業餘委員”陳游標:12年旁聽生從“冷”到“熱”

時間:2012-03-02 16:09  來源:新華網

  3月1日,陳游標(左)、濮存昕展示陳游標捐贈的自行車。當日,“踐行北京精神爭做低碳先鋒”青年綠色行動誓師會在北京月壇體育場舉行。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和演員濮存昕出席,並擬向市民和志願者發放2000輛自行車和10000個環保購物袋。新華社發(趙冰 攝)

  1日上午,陳游標早早趕到北京月壇體育中心,向北京市民贈送2000輛自行車,倡導大家環保出行、低碳生活。恰逢全國兩會開幕在即,活動不僅吸引了志願者、高校學生、市民等近千人參與,也聚攏了不少代表和委員前來“助陣”,數十家媒體到場採訪。

  “作為政協委員,您怎麼想到免費給市民送自行車呢?”聽到一位記者的發問,陳游標趕緊亮明“真身”:“我不是政協委員,我只是旁聽了兩會12年!”

  從默默無聞擠進兩會,到成了每年兩會期間“最會搶戲”的人物,陳游標這12年的與會經歷,説來可謂“精彩紛呈”。

  (一)

  在活動現場,很多人排隊領取環保自行車。

  “來的人隨便拿。”陳游標大手一揮。

  “拿回去不騎怎麼辦?”有記者問。

  “不怕,沒看見嗎,我在車杠上印了一行字——拿回去不騎是……”一隻他自己畫的卡通小狗代替了文字接在後面。

  陳游標哈哈大笑,滿臉是孩童般的純真和農民式的狡黠。

  贈車,和他騎車參會的經歷分不開。旁聽兩會的12年裏,有10年他都是從家騎上自行車,把車鎖在長安街邊的六部口衚同裏,提著環保袋,挂著旁聽證,走進大會堂。

  把孔子像印到人民幣上,增加城市居民家庭糧食儲備……記者仔細翻看陳游標的意見建議。

  “出發點好,但是不是有點‘劍走偏鋒’?”面對記者的詢問,陳游標笑得坦蕩:“有爭議才會引人關注嘛!”

  (二)

  12年前,一提到兩會,陳游標心裏就升起一種“神秘又崇高”的複雜感情。懷著樸素的好奇心,他四處打探,上下申請。終於,一張全國兩會“旁聽證”挂到了胸前。“參加兩會,是我自己湊上去的,從沒人主動邀請過我。”

  第一次坐在人民大會堂裏,新鮮、滿足、自豪……除此之外,陳游標還發現,“原來有這麼個地方和平臺,什麼話都能説出來。”

  於是,他也學著寫起了“提案”:鼓勵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進行人才對口支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的若干建議……

  “我送到接收提案的地方,人家卻告訴我,你不是政協委員,沒資格交!”

  不甘心的陳游標想了個招,把材料印上“陳游標建議”五個大字,複印上兩三百份,塞到一個環保袋裏,並把袋子早早擱在大會資料取閱臺上,希望拿材料的人也能順手取一份讀讀。每場會議結束後,他都要跑到取閱臺邊偷偷瞟一眼,要是有剩下的,就到會場裏,主動“塞給”代表委員,或者送給記者們。

  “寫出來總想有人看啊!”他説。

  (三)

  2008年,隨著浩浩蕩蕩開往汶川災區的救援車隊,陳游標的“高調慈善”之舉愈加被媒體關注,他的知名度驟然上升。第二年兩會上,媒體圍上來,可他又害怕起來了。

  “讓記者知道我是旁聽的,多不好意思啊。”於是,接受採訪時他會小心地把旁聽證插在上衣口袋裏,“旁聽證”三個字正好被口袋遮住,上緣只露出政協標誌和會議名稱。“這樣看起來,我就跟正式委員一樣了!哈哈……”

  “我撿過破爛、賣過糧食、放過電影、修過電器、跑過客運、辦過企業,豐富的社會經歷讓我更了解這個社會。”陳游標告訴記者,他每年提出的二三十份意見建議,“從不抄報紙,不請人代筆,都是自己在各地調研基礎上動手寫出來的。”

  今年兩會前夕,夫人勸陳游標:別去丟臉了,年年挂個旁聽證湊上去聽,矮半截!一些人也偷偷議論:瞧,那個挂旁聽證的又來忽悠了,炒作!

  可他還是來了,儘管他只有旁聽的資格,但他覺得,這是個難得的舞臺,也是最好的舞臺:只要你發出的聲音有意義,總會有人聽見,總會起到作用!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