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雷鋒捐款哪來的錢? “雷鋒班”微博回答質疑

時間:2012-03-01 09:15  來源:廣州日報

  一個城市,因為一個人而改變——雷鋒22歲的年輕生命在撫順逝去,但此後雷鋒這個名字永遠銘刻在撫順,撫順也成了傳承雷鋒精神的“雷鋒城”。雷鋒逝世50年後,本報記者前往撫順採訪,所到之處,隨處可見雷鋒印記……

  每年評“百姓雷鋒”

  他們不是“高大全”,而是真實而踏實的普通人,就活在你我周圍。

  雷鋒紀念館、雷鋒小學、雷鋒體育場、雷鋒公園......走在撫順市區,這樣的“雷”字號單位或場所很多。作為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撫順城裏以雷鋒命名的單位全國最多。

  撫順市把雷鋒作為城市的標誌,現代的“活雷鋒”不斷涌現。2006年起,每年一屆的“百姓雷鋒”評選活動在撫順展開,至2011年共有51位各行各業的“百姓雷鋒”出現。

  “百姓雷鋒”的特點在於:他們不是“高大全”,而是真實而踏實的普通人,就活在你我周圍。

  農村教師徐金英就是其中一位“百姓雷鋒”,她和丈夫十幾年如一日,盡全家之力、傾全家之財,把幾十個“留守兒童”帶到自己家,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他們,贏得了很多老百姓的讚賞和支援。

  紀念館“館墓合一”

  “人們參觀完雷鋒生平,再來到雷鋒墓前靜默,感情會得到提升。”

  撫順雷鋒紀念館是一所國家級的紀念館,免費開放。館長陳茁告訴記者,紀念館1964年開館至今累計已接待參觀者6000萬人,近年每年接待人數都過百萬。紀念館不只是展出雷鋒資料照片和生活、工作用品,更是國內唯一“館墓合一”的紀念館。“人們參觀完雷鋒生平,再來到雷鋒墓前靜默,感情會馬上得到提升,這種學習效果是光看展覽所沒有的。”陳茁説,今年紀念館還嘗試開通微博。

  雷鋒生前所在團的政委王洪剛説,雷鋒生前所在團50年來以打造雷鋒傳人為己任,培養“新雷鋒”。團隊先後3次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通令表彰,49人獲得瀋陽軍區頒發的學雷鋒榮譽獎,被評為“全國開展學雷鋒活動先進集體”、“全軍學雷鋒標兵集體”等,被譽為“雷鋒團”。

  ■“雷鋒班”微博答疑

  2011年12月14日,在雷鋒生前所在團官兵的努力下,經特批,“雷鋒班”在網路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從“雷鋒班”微博開通到現在的兩個多月時間內,“雷鋒班”的粉絲已將近萬人,主動發佈了200多條微博。

  哪來的錢捐款

  有網友問,雷鋒不是艱苦樸素嗎?他生前哪來的錢去捐款?微博回答:“關於雷鋒捐款的問題,我們想有必要在這裡解釋一下,雷鋒入伍之前,當過縣委公務員,當過拖拉機手,當過鞍鋼工人,這幾個職業在當時那個年代都是工資很高的。而且雷鋒是孤兒,平時又很節儉,花錢的地方不是很多,所以在入伍之前就有自己的積蓄,而並非靠每月6塊錢的津貼捐了那麼多錢,這個問題毋庸置疑。”

  “撿糞”可信嗎

  《雷鋒日記》裏記載過雷鋒在春節期間撿糞的事。有人通過計算和推理,説:“雷鋒根本不可能在那個時間裏拾到那麼多糞,除非他生活在糞坑裏。”

  微博回答:“雷鋒日記原文:……我背著糞筐,拿著鐵鍬到處去揀糞。大約揀了300來斤糞,我送給了撫順望花區工農人民公社。當時撫順基本上都是牲畜拉車,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揀300來斤牲畜糞便非常容易。”

  雷鋒1960年初作為新兵,被分配在我所在的班上。犧牲之前,雷鋒在瀋陽軍區就是個典型人物,當時部隊號召戰士們學雷鋒。當時就曾有一些議論,質疑雷鋒是不是真做過那麼多好事。在雷鋒犧牲後的50年間,這種懷疑和議論也從未平息過。“我能證明,雷鋒的事跡都是真實的,沒有虛誇和拔高的成分。”

  張興吉

  “雷鋒班”首任班長

  72歲

  我真切地感受到幫助別人能為自己帶來快樂。雷鋒他做過的好事,都是小事,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為什麼我們沒有成為雷鋒?因為我們沒能持之以恒。

  黃幫維

  瀋陽軍區“雷鋒班”現任班長

  26歲

  爺爺喬安山是雷鋒生前最親密的戰友和夥伴,我從小聽著雷鋒故事長大。有些人質疑雷鋒,認為雷鋒擺拍照片,被神化了。其實這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在犧牲前,雷鋒就是瀋陽軍區的一個先進典型。為了宣傳雷鋒事跡、發揚雷鋒精神,瀋陽軍區特地派了宣傳幹事為雷鋒補拍照片,也都是場景再現,大原則就是不做假、只拍真正發生過的事兒。(記者盧文潔、黃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