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保障房申請:守裝民心工程”的生命線

時間:2012-02-05 10:12  來源:新華網

  今年全國保障房將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隨著建設不斷提速,保障房供應高峰將至。能否公平分配,成為保障房這一“民心工程”的生命線。上海探索建立起涵蓋10多個部門、單位的資訊化比對專線,對保障房申請者的經濟狀況進行全方位審核,累計對68000多戶保障房申請家庭進行經濟狀況核對,檢出不符合條件者9700余戶。

  “全方位監控”:能否防止審核“表面化”?

  資格審核,維護住房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第一關口。

  張某未繳納養老金等“三金”,李某和小張均有公司為其繳納“三金”;張某目前未繳納公積金,李某和小張公積金狀態均正常,月繳存額分別為300元、276元;張某全年收入為3.3萬餘元,李某無稅務反饋資訊,小張全年收入為2萬餘元;李某擁有小汽車一輛;張某和李某未開立證券賬戶,但小張在某證券公司開立賬戶,截至核對時點的市值為2.5萬元……

  這是記者日前在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採訪時了解到的第一道核實流程。

  資訊顯示,上海居民張某為協保人員,其妻子李某及女兒小張為在職人員。該家庭申請上海共有産權房。根據要求,申報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每人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為2.7萬餘元,截至2011年1月31日的每人平均財産為8.2萬餘元。

  核對中心將張某一家的基本資訊通過電子專線,發送至各部門、機構。隨後陸續反饋而來的資訊顯示,張某還擁有存款24萬餘元,大額支出2筆,曾買入7萬元某理財産品;李某擁有存款2.3萬元,大額支出1筆,銀行利息65元;小張擁有存款20元。

  經此,張某一家的財産收入情況便一目了然。針對其中一些可疑之處,核對中心要求張某一家進行重新確認、説明。最後,結合補充材料,認定張某家庭的每人平均財産為13萬餘元,超過準入標準。街道住房保障部門將結果告知張某,後者自願退出申請。

  這只是核對中心處理的一起普通案例。它之所以有如此“神通”,得益於上海近年來探索建立的“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這一平臺通過建立“電子比對專線”,涵蓋社保、稅務、公積金等14個部門和單位,從而能把分散的居民經濟狀況資訊進行充分整合、比對。

  一些基層幹部告訴記者,近年來保障房分配中出現過一些不公平、不透明等問題,除工作疏忽、制度漏洞等原因,也與傳統審核方式的滯後有關。比如,城市居民“人戶分離”現象普遍,居民財産收入日漸多元化、隱蔽化,傳統的自律、社區公示、鄰里查證諮詢等審核方式有時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部門資訊的真正打通共用,所謂的“綜合審核”也不過是表面文章。

  核對平臺的“主建設方”上海市民政局局長馬伊裏説:“上海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就像是一套全方位的監控系統,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了解申請者的經濟狀況。”

  據統計,自2007年3月至2011年年底,受居民申請家庭委託授權,核對中心對24000余戶廉租房申請家庭進行核對,其中有6000多戶家庭被檢出。在2010年以來三批次共有産權房(經適房)申請審核中,共有3675戶家庭被檢出,檢出率分別為9.1%、8.4%和8.0%,檢出率逐年下降。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