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人民日報:堅持民生導向 重慶探索共同富裕

時間:2012-01-09 09:54  來源:人民日報

  縮小差距,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重大改革,也需要改革精神

  著力深化改革,在收入分配、財稅調節、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戶籍制度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創新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魚池鎮山嬌村村民馬培義,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抵押貸款20萬元,建起月育雛20000羽的脫溫育雛場,年收益達30萬元。在他帶動下,全村有14戶農民通過“三權”抵押貸款88萬元,用於發展肉兔、土雞産業。

  農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是其最大財産,但如果不實現流通,就是一堆“死資産”。2010年,重慶第一個在省級行政區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並不斷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農村居民房屋“三權”抵押融資的規模和範圍,到2015年將實現“三權”抵押融資1000億元以上,讓“死資産”變成“活資源”,成為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的不竭之泉。

  黃奇帆指出,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重大改革,是推動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實現共同富裕也需要改革精神,要通過深化改革實現新的制度安排。這些年,重慶搞共同富裕,不僅沒有放緩改革開放步伐,反而是改革措施層出不窮,不斷向縱深推進。共富與改革開放不僅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無疑是重慶發起的又一場攻堅戰。其最大突破在於,農民工等轉戶進城後,可及時穿上城市的就業、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五件衣服”,同時在3至5年過渡期內可不脫農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件衣服”,過渡期後仍由農民自願選擇“穿”或“脫”。一年多時間,重慶已有300多萬農民工等轉戶進城。

  還有,公租房建設,微型企業發展,收入分配調節,農村集體産權股份化改造,按中央授權進行“地票”交易等,無不蘊涵著突破性的改革思路。

  重慶2010年財政收入不到2000億元,而“共富12條”涉及面寬,投入將超萬億元。“小財政”如何推動“大目標”?市財政局局長劉偉的答案是:改革。

  舉措有三:一是堅持全市財政一般預算50%以上用於民生、75%用於區縣和基層、新增財力70%投向農村這三條“硬杠子”。二是以財政資金撬動和帶動社會投入。1萬億元投入中,約5000億元是政府財政支出,另5000億元是政府出制度安排,社會企業拿錢。三是今後5年,作為“第三財政”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財政比例將由去年的15%提高到30%,用於民生,服務社會。

  更可喜的是,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形成。兩江新區迅猛起步,年産1億部的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基地加快推進,5年後重慶工業銷售值將由1萬億元增至3萬億元,至少可新增就業崗位150萬個。工業發展必將推動金融、物流、商貿、旅遊等服務業蓬勃興起,國際級雲計算基地和離岸結算中心加快建設,服務行業可新增180萬個崗位。這將為重慶實現充分就業,走向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