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力扶持微型企業,帶動了就業。圖為重慶市銅梁縣龍繡加工廠的工人在製作繡品。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攝
為民謀利益是實的,不是虛的,給百姓辦事,花再多的錢也不會錯
“共富12條”,5年總投入過萬億元,落到實處後,百姓將得到更多實惠,重慶也將大變樣
翻閱重慶市委全委會通過的《關於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共富12條”有理有據,條條沉甸甸、硬邦邦、實打實,都是讓群眾看得懂、摸得著、有奔頭的具體措施。
比如,5年新增330萬個就業崗位,發展微型企業15萬個、個體工商戶增加到150萬個;2年消除絕對貧困,3年實現20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5年50%的貧困區縣脫貧摘帽;讓130萬留守兒童健康成長、200萬農村空巢老人老有所養;建成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使全市220萬困難群眾生活水準隨經濟發展而提高,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建設500個現代化小城鎮;5年投入3000億元,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認為,推出“共富12條”,不是簡單做加減法,而是富含改革創新精神,堅持當期可承受、未來可持續,注重綜合配套,搞好系統設計,構建長效化推進、科學化考核的制度體系。
在戶籍制度改革上,實現農民工等轉戶進城500萬人,戶籍城鎮化率達到50%;在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上,發展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個,實現農村“三權”抵押融資1000億元以上;在發揮公有經濟作用上,確保國有資本收益的30%用於民生;在收入分配調節上,將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例由43%提高到50%以上……
《決定》4000多字,但含金量很高,總投入有1萬多億元,落到實處後,百姓將得到更多實惠,重慶也將大變樣。薄熙來説,為民謀利益是實的,不是虛的,就是要實實在在為人民大眾著想。“我們這1萬多億元都是花在百姓身上,給百姓辦事,花再多的錢也不會錯,我們可以下這個決心。”
直轄以來,重慶曆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一茬茬幹下來,為改善民生、縮小差距打下了重要基礎。2008年啟動“五個重慶”建設,每個都與民生和發展環境連在一起。2010年推出“民生10條”,系統解決群眾最關心的10類重大民生問題。
豐都縣地壩嘴村村民鄭登斌夫妻都有殘疾,是困難戶。“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啟動後,他買了3頭母牛崽,其中1頭的錢是鎮上補的,縣裏又補貼1500元修圈舍。3頭母牛兩年後可下6個崽,每個可賣2000多元。他將2畝地租給肉牛養殖加工企業種草料,每畝年租金700元。幾筆賬算下來,增收1萬元一點沒問題。
2011年,重慶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5.5%和22%,達到20250元和6438元。城鄉差距縮小到3.15:1,“圈翼”每人平均GDP差距縮小到2.17:1,全市基尼系數降至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