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PM2.5攻堅:能否倒逼轉型?

時間:2012-01-08 10:50  來源:新華網

  近1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但2010年均值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比仍超1倍……針對“灰霾”元兇PM2.5,北京市環保部門6日首次公佈一組研究性監測數據,拉開北京啟動PM2.5監測及發佈工作的“序幕”。

  2012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都將打響這場聲勢浩大的“PM2.5攻堅戰”。人們關注,中國達標天評價系統的“洗牌”,將多大程度倒逼中國轉型?

  達標天評價“洗牌” 數據感受擺脫“兩張皮”

  訂購設備,佈局站點,調整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收集分析資訊系統……北京市環保局此間表示,PM2.5的監測網路建設目前已正式啟動,力爭年內完成全市相關監測站點建設,並在春節前首先發佈27個監測子站3項常規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

  “要讓公眾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生活區域的實時空氣品質,我們的監測數據才會更貼近百姓感受。”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管理處處長于建華説。

  以降低PM2.5為重點,打一場提升空氣品質的攻堅戰——北京市提出2012年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2%的目標,“十二五”末實現“藍天”數比例達到80%的目標。

  不僅僅是北京,今年天津、山東、武漢等省市紛紛表示,陸續啟動PM2.5的監測。江蘇將在現有的17個PM2.5監測點的基礎上,再建68個PM2.5監測點,最終實現監測“全省覆蓋”;上海已建成PM2.5試點監測點位24個,其中3個為國控評價點。

  “如果加入PM2.5評價指標,優良天數將可能大幅下降。”江蘇省有關負責人表示,數據“難看”一點不要緊,關鍵是要清楚灰霾天的來源,要有措施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扭轉被動局面。“如果公佈了,灰霾天沒有減少,沒法向老百姓交代。”

  “我國空氣品質污染依然十分嚴重,總懸浮顆粒物和PM10濃度水準較高,由於這兩種污染物的污染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決定了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接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一些重點區域率先實施空氣品質新標準,爭取監測水準早日和國際接軌,就是率先做到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按照環保部日前發佈監測PM2.5的時間表,今年,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要率先開展PM2.5和臭氧的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境模範城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市以上城市開展監測;2016年全國統一執行新的空氣品質標準,並向社會公佈監測結果。

  “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PM2.5,就是因為它對人的視覺影響特別敏感,更容易‘感受到’。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就是要不斷貼近人民的感受。”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認為,全面啟動PM2.5監測工作可以令環保部門加強對顆粒物的數據管理,為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降低PM2.5 節能減排要“傷筋動骨”

  從公眾感知灰霾困擾,到“圍脖們”呼籲推動,再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PM2.5的快速升溫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國家環保政策與公眾民意的良性互動。專家表示,PM2.5的推出,為人們審視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當前亟須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嚴控機動車污染。于建華説:“目前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已近500萬輛,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大氣容量壓力巨大。”專家表示,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擁堵程度嚴重,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和低速行駛,造成汽車燃油燃燒不充分,從而導致PM2.5排放數量倍增。

  要努力改善城市空氣品質,必須實施機動車高排放標準,加快油品升級,改變“好車吃粗糧”的狀況。採用擴大限行區域和資金補助激勵相結合的辦法,加速淘汰各類老舊車,鼓勵市民舉報投訴“黑煙車”,加大高排放車輛檢測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擁堵狀況。

  有關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於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於揚塵,17%來源於溶劑使用及其他。能否控住“重化工”,是降低PM2.5的第二道坎。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