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工程院院士稱南水北調是中國水情必然選擇

2011年11月07日 13:42:4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東線江蘇淮安四站工程

  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內景

  南水北調工程

  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人類從逐水草而居到今天的安居樂業,時時刻刻離不開水。

  善治國者,必重治水。治水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今中外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在水資源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適時作出了興建南水北調工程的重大決策。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實施的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是事關全局、保障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以人為本,優化水資源配置

  南水北調是解決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的戰略措施。黃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水資源貧乏,目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達到承載極限。

  我國水資源稟賦條件並不優越,可供經濟社會活動的水資源十分有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現象普遍存在,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破壞和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資源的真實家底

  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412億m3,居世界第6位,但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163m3,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4。

  其中,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140億m3,佔水資源總量的29%。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基本國情,也是基本水情。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水資源年際變化大,降雨和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我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1775億m3,折合降水深為650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區降水更為集中。

  其中,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降水量為41900億m3,佔全國的68%;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降水量為14454億m3,佔全國的23%;西北諸河降水量為5421億m3,佔全國的9%。全國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資源量為27388億m3,其中南方地區佔84%,北方地區佔16%。全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資源量為8218億m3,其中南方地區佔70%,北方地區佔30%。

  我國也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缺水總量達536億m3。由於污水肆意排放、水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破壞和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激增,經濟社會用水擠佔河道內生態用水、超采地下水的現象十分突出。北方地區擠佔河道內生態用水量達132億m3。全國地下水超採總面積近19萬km2,年均超採量達215億m3,其中淺層地下水141億m3,不合理的深層承壓水年均開採量74億m3,一些地區由於長期透支地下水,出現了地下水漏斗。

  目前,我國現狀供水量中約有722億m3不符合用水水質要求,佔供水總量的1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水質未達標比例佔11%,地下水供水量未達標比例佔20%,水安全存在隱患。

  水資源成為遏制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北方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該地區總人口、國內生産總值均約佔全國的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國經濟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水資源量佔全國總量的7.2%,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為450m3,只佔全國每人平均水準的22%。

  其中,海河流域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為272m3,不到全國每人平均水準的1/8,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淮海平原發生持續乾旱,黃淮海流域水資源量持續減少。目前,黃淮海地區缺水量達313億m3,其中黃、淮、海流域分別缺水94億m3、95億m3和124億m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

  為了緩解黃淮海流域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現狀,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繼續加大節水力度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十分必要。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

  南水北調是解決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的戰略措施。黃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水資源貧乏,目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達到承載極限。海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已經超過當地水資源可利用總量,黃河和淮河流域已經接近上限。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要求,流域經濟社會和河道生態用水缺口都非常巨大。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將大大緩解黃淮海地區缺水嚴峻的局面。

  南水北調是支援西北、華北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可為黃淮海流域提供水資源保證,對確保京、津、冀、豫、魯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推動地區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具有深遠意義。也是縮小東、西部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保障。

  南水北調是遏制黃淮海地區和河西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手段。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是水資源不足,治理和保護環境、建設和恢復生態系統的關鍵在於水。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水源置換等手段,將為生態脆弱地區提供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提高地區的環境容量及承載能力,通過合理安排上中下游用水、生態環境和國民經濟各方面用水,實現人水和諧。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