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相關負責人解讀六中全會決定:唱響網上文化主旋律

2011年11月04日 13:55: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編者按: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將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未來。下一步,我國文化將會沿著怎樣的軌跡邁步向前?將呈現出怎樣的面貌?相關主管部委及研究機構的有關負責人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我們摘錄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實現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鬥目標所作的展望,以幫助海內外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決定》精神。

  展望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

  ——摘自《決定》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雒樹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我們要按照全會確定的奮鬥目標,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大力發揚艱苦奮鬥、勞動光榮、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積極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在全社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決定》指出,“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路,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確保黨和人民事業後繼有人的戰略需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須整體規劃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必須把德育融合到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必須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路。

  要進一步形成高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著力建設專兼結合、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建立健全科學的德育工作考核評價機制,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特別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青少年和新生代農民工、城鄉待業青年等給予更多關愛,努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引導讓他們增強信心,形成理性認識,養成健康人格。

  展望二:

  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摘自《決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才是關鍵。要以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實施《全國宣傳思想文化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和《全國文化系統人才發展規劃》,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抓緊培養造就高層次、高素質文化人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援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紮根基層。要創新文化人才培養開發機制,促進年輕人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要以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為動力,加大推進各項人才工作任務落實的力度。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加大人才政策創新力度,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進重大人才工程實施。要進一步加大對人才工作宣傳力度,總結推廣各地創造的人才工作新經驗新辦法,通過人才工作先進典型推動人才發展和人才工作各項任務落實。

  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

  《決定》強調指出:“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這深刻闡釋了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切實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能極大地調動人民參與群眾文化創造的熱情,不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支援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

  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動得到充分發揮。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持續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競相涌流,讓一些文化創造的成果得到充分運用。要總結推廣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成果經驗,健全鼓勵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制度機制,切實加強對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組織領導。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