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劉老根會館被舉報“破壞文物晉翼會館”,引發公眾對歷史文物保護的強烈關注。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論壇,進行的一項千人調查顯示,77.3%的人關注劉老根會館破壞歷史文物的新聞。
現在很多收藏家收藏的文物都不是通過正規渠道
山西省長治市一家培訓機構的張鑫老師認為,現在不少地方的歷史文物都遭到嚴重破壞。他的老家在革命老區,村裏有一處朱德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房子,他覺得應該算歷史文物,但就在門口挂了一個牌子,沒有任何保護。
調查中,29.9%的人覺得自己所在的城市不重視歷史文物保護,33.3%的人感覺重視程度“一般”,43.3%的人感覺比較重視。
2005年,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景輝就曾發表署名文章,呼籲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文物古跡的保護。然而5年多過去了,文物頻遭破壞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他覺得很遺憾,“與劉老根會館破壞文物晉翼會館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不鮮見。”
本次調查顯示,89.9%的人認為當下中國大多數歷史文物值得保護,其中60.1%的人認為“必須要保護”。
對歷史文物的破壞主要發生在哪些情況下?調查中,85.6%的人首選“房地産開發、建築施工破壞”;其次是城鄉規劃建設破壞(82.4%),排在第三位的是“旅遊開發、遊客破壞”(69.4%);63.6%的人認為建會館、休閒場所等商業場所會破壞歷史文物。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認為,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往往是文化遺産被破壞的高危險期,在其他國家也是這樣。未來20年,我國經濟發展還將處在比較快的發展時期,也仍將是我國文化遺産的高風險期。
陸建松認為,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基礎建設往往伴隨著對歷史文物的破壞。比如鄭州、洛陽等有幾千年曆史的古城,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往往是文化遺産分佈的集中區。現在的房地産開發,公路、橋梁、鐵路修建,經濟開發區建設,旅遊開發等過程中,文化遺産很難不被破壞。此外,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大量文物考古發掘、博物館保存不當等都會帶來文物破壞。
而且,民間文物沒有登記制度,缺乏管理。現在很多收藏家收藏的文物都不是通過正規渠道。陸建松認識一位西安收藏家,他在附近每個村莊都有聯絡員,聯絡員把好的文物拍下來發給他,他挑選後買過來變成私人收藏,然後再賣出去。文物拍賣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文物的盜竊走私。
歷史文物頻遭破壞的原因是什麼?調查顯示,80.2%的人認為首要原因是“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其次是“行政權力對於商業利益的袒護”(71.1%),排在第三位的是“政府文物保護投入不足”(65.2%)。
其他原因還包括:缺乏公眾監督(63.6%);商家對經濟利益的追逐(62.1%);有些文物沒有列入文物保護範圍,缺乏保護依據(48.1%);社會對文物價值認識不夠(44.0%)等。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