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相反,前不久,一位高三班主任將30多位上了專科線學生的志願私自篡改,報了職業院校。東窗事發後,他跪倒在學生及家長面前乞求原諒,可惜悔之晚矣。誘使他做出如此齷齪之事的就是錢。因為他為職業院校每推薦一個學生可獲得300元的人頭費。一個本應為人師表的老師,卻利令智昏,拋棄了道德,喪失了底線,以學生的前途為代價,去謀求“好處”,令人心寒。
古語雲:“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舍本而逐末絕非明智之舉。但遺憾的是,如今,拜金主義不斷膨脹,道德在人們的心中不斷受到排擠,日漸式微。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實在令人痛心!在道德和金錢的角逐中,我們必須學會選擇,自覺接受道德的考問,時刻堅守道德底線。唯此,我們才能擁有和諧、美好的世界。
“差錢”也奢侈的背後
江蘇常州戚機廠報社 曹建明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成了奢侈品的“癮君子”。有的人為了買心愛的名牌衣物和手包,在“氣勢”上壓倒別人,幾乎把工資都用來買奢侈品,平時只能煮泡麵、啃饅頭,其他的文化消費更是大大減少。這種“差錢”也奢侈的消費是拜金主義的喧嘩與騷動,是一種畸形的消費。
當然,奢侈品不是“壞”東西,象徵身份的奢侈品也許會成為年輕人奮鬥的動力,鞭策其努力工作。但超前消費,勢必負債纍纍,啃老更會加重家庭的負擔。而不想踏實工作,只想走捷徑,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因為信用卡透支購買奢侈品被告上法庭受到制裁,就是極端的例子。
時下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還停留在炫耀層次,奢侈品消費者陶醉在所謂尊貴、華麗的符號上,不是對文化品位的追求,而是處在一種模倣、跟風的狀態中,是為了攀比、炫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