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科技部官員:科技外交已處於我國外交戰線前沿

2011年08月28日 12:58:0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科技外交處於我國外交戰線的前沿——訪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

  4月,中巴簽署科技、能源等多個領域合作文件;5月,中美舉行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雙方同意在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強合作;6月,中德決定建立電動汽車戰略夥伴關係,擴大在新能源、節能環保、能效領域合作……

  “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見證了中外國際科技合作風生水起。中國科技外交會駛向何方?值此第九屆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于28日召開之際,記者專訪了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

  科技外交已處於我國外交戰線的前沿

  靳曉明:談起外交,映入人們腦海的往往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近些年出現頻率高了起來。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外交進入重要發展階段,氣候變化、能源環保、糧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國際標準制定等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的全球性挑戰,日益成為外交領域的重要議題。科技外交已處於我國外交戰線的前沿。

  目前,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在46個國家的69個駐外機構派駐了141名科技外交官,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合作組織,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以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為主體的多元化合作格局。

  例如,2009年11月,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CERC)成立,這是中美兩國政府首次共同制訂聯合研究計劃和共同出資支援産學研合作。“中非科技夥伴計劃”的啟動,是推進中非合作八項舉措之一。科技合作也已成為中歐戰略夥伴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內容之一。科技合作有利於穩定推動雙邊、多邊關係發展。

  我國已具備參與國際大科學合作能力

  靳曉明:國際大科學工程歷來是發達國家的俱樂部。近年來,通過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等一系列大科學計劃,我國與美、歐、日、俄等主要科技大國開展平等合作,為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作出了應有貢獻。

  陸續建立起來的5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園、33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2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成為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隨著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增強,我國已具備參與國際大科學和大科學合作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機制與模式不斷創新,投入顯著增長,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準的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