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池縣十六堡生態移民村村民在沙地上種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雲杉。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近日,來自近30個國家、10多個國際組織的官員、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相聚中國“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共同探討全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未來願景。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有260多萬平方公里屬於荒漠化地貌。
沙化面積持續減少
近些年,隨著 “退耕還林還草”、“以草定畜、舍飼圈養”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中國荒漠化的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抑制,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國家林業局資料顯示,從2005年初至2009年底,荒漠化土地面積與2004年相比凈減少12454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91平方公里;沙地植被狀況也得到進一步改善,5年間提高了0.6%,達到17.63%。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積民教授説:“中國的荒漠化治理如今已經顯效,部分地區逐漸呈現出了荒漠變綠洲的可喜景象。以寧夏鹽池為例,當地的荒漠區植被覆蓋度已經由上世紀90年代的43.3%提高到現在的55.2%,而內蒙古準格爾旗的植被覆蓋率也達到了51.3%。”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高級工程師李金良博士指出,2004年至2009年5年間,全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別比上次監測時減少了0.47%和0.49%,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也獲得明顯改善。
人工建造與封禁結合
在荒漠化治理上,中國已經總結和實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防治技術成果。李金良認為,我國荒漠化的防治技術水準,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逐漸形成了科學、有效的荒漠化治理體系。
“我認為,最有效的治理模式是人工建造與封禁模式的有效結合。”程積民説。人工建造是指以灌木和牧草為主的植被種植。待植被成活後,採用封禁措施,讓其自然恢復,形成荒漠植被的順向演替。現在,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和寧夏中衛一帶均可見到這種模式的成功實踐。在當地,人們在沙地上科學種植固沙效果好的白刺、沙冬青等固沙灌木,遏制土地沙化,恢復綠色植被。
同時,沙漠化治理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寧夏中衛、吳忠一帶的農牧民種植了50萬畝沙地葡萄,成為釀酒的優質材料;陜西榆林地區大量種植紫花苜蓿,每畝收入達到400元至600元,效益可觀。
西北沙漠裏還有一種名貴中藥——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肉蓯蓉。據北京大學中醫藥教授屠鵬飛分析,種植100萬畝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種肉蓯蓉,可以治理沙漠100萬畝,10年內實現年産值100億元。目前,荒漠化地區正在大力發展肉蓯蓉産業,實踐著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治沙模式。
治沙模式有推廣價值
中國防治荒漠化的進展,牽動著全球的神經,被聯合國讚譽為“中國防沙治沙走在了世界前列”。
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執行主任穆罕默德 曼索爾表示,中國在抗擊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治理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對荒漠化問題的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並把治理荒漠化納入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他希望能把中國的治沙模式、經驗和技術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應用。
“過去10年中,中國政府在防治荒漠化中取得的巨大成績,給世界範圍內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愛爾蘭前總理約翰 布魯頓也對中國近年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希望中國能夠與世界其他國家進一步合作,交流成功經驗。(顧彩玉 王謙)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