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一二百年走過的路。中國的發展,不但給本國百姓帶來了實惠利益,更讓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是如何創造的?在一些國際觀察人士那裏,這始終是一道頗難破解的“中國式難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揭示了中國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始終快速發展,創造出追趕現代化的“中國速度”,除了“中國制度”適應生産力發展水準所釋放的巨大活力,還在於“中國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決策與執行的高效率、強大的動員力等獨特優勢,具有始終堅持在學習基礎上改革創新、在實踐基礎上糾錯求是等優秀品質。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我們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設計和價值理念,創造了與過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國歷史,把中國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國制度”總顯得有些“另類”,不符合其預設的價值標準。於是,各種“崩潰論”、“威脅論”接踵而來。質疑、批評、否定,與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如影隨形。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應的制度支撐。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沒有一整套與發展相適應的制度,我們怎麼可能實現數億人口的脫貧、成功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怎麼可能使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二,實現人民生活的總體小康?怎麼可能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為疲軟的全球經濟注入活力?怎麼可能一次次戰勝自然災害挑戰,從容面對社會轉型風險,實現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放下理論層面的爭議,讓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例證。資本對制度極為敏感,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吸引投資的能力,是公認的觀察一個國家制度優劣的晴雨錶。中國能夠成為吸引外資大國,穩定地引來外商直接投資,引來全球五百強企業投資設廠,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對“中國制度”的認可。外國媒體評價,這表明全球用資本對“中國制度”投了贊成票。
經歷了對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的制度建設實現了在時代大勢下既自覺揚棄自己又主動與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激蕩交融的雙重選擇。神州大地上演繹的“中國傳奇”,顯示了“中國制度”所具有的獨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現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進的道路上,只要我們既吸收他人長處,又不放棄自身優勢,更不固步自封,“中國制度”必定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陳家興)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