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公車管理模式弊端頻現 改革並未觸碰問題核心

2011年07月14日 14:34: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7月11日,審計署公開了該部門“三公支出”的明細“賬目”。這份被稱為“迄今為止中央單位公佈的最詳細的部門清單”顯示:該部門去年財政預算2711萬;擁有公車206輛;購車4輛,花費115萬元;平均每輛車運作維護花費5萬餘元。

  值得稱道的是,此次審計署將公務車編制及實有數“206輛”明白列出,在中央各部門中可謂“頭一份兒”。 然而,在稱讚之餘有一組數據格外刺眼:該部門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達1229萬元,佔總支出近半。

  近年來,事關“公車改革”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目前,被外界預測為“史上最嚴格”的車改亦在深入推進當中。

  今年年初,以《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的下發為標誌,新一輪公車改革拉開帷幕。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11年公務車輛購置及運作費等支出原則上零增長,切實降低行政成本。與此同時,財政部出臺了相關辦法,首次明確公車購置和運轉費用將單獨設立預算科目。4月25日,在開展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央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成立。

  政府的頻繁動作表明:公務用車專項治理工作再次成為反腐倡廉的突出問題,被提上日程。

  事實上,從1994年出臺《關於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起,我國的公車改革已進行了將近17個年頭。在該規定出臺後,全國各地曾陸續颳起公車改革之風:1997年,廣東省曾嘗試公車改革試點;1998年9月,國家啟動部分中央機關車改試點,並同時在浙江、江蘇、北京、湖南等地試行;2003年,全國多地曾通過“賣公車、發補貼”的方式再次參與改革。

  然而迄今為止,公車改革實效如何?

  有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公車養護費用高達2000多億元。另據報道,2008年,該項花費增至3000多億元。財政部、發改委和統計局的調研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公務用車消費支出約為1500億元~2000億元(不包括醫院、學校、國企、軍隊以及超編配車),公務車購置費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除此之外,曾有媒體報道:相較于私家轎車每萬公里0.82萬元的運作成本,黨政機關單位公務車這一費用竟高達3萬元以上。

  多年努力之後,公車改革緣何仍只是一陣風似的吹過?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改革並未真正觸碰問題的核心。

  據了解,目前我國公車改革主要有三種模式:貨幣化改革模式、半貨幣化改革模式及加強管理型模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地區和部門卻普遍存在“用錯力氣”的現象:即並未著力“革”去公車使用中的特權,反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運用制度及政策將公車使用合法化。其中,頗受爭議的舉措即是車貼發放模式。

  2008年4月,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曾啟動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凡是區直機關、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的公車,都在改革範圍之內。在該區的車改補貼方案中,區委、區政府正職人員每年車貼高達8萬元。

  消息一齣,引來輿論一片譁然:車改難道是官員們的一輪“變相加薪”?2009年7月25日,遼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佈通告,實行僅一年多的弓長嶺區車改被叫停。

  從此類“車改之怪現象”不難看出:在部分地區,車改沒有節約公共財政支出,卻成為既得利益者“福利變現”的渠道。通過改革,本來“不佔理”的公車使用,反倒通過貨幣補貼合法化了,公共資源成為被堂而皇之地分割的“大蛋糕”。

  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曾對公車改革表態:“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我們能夠做到,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國家發改委也曾表態,公車改革已經逐漸從各地“單打獨鬥的細枝末節的變革,進入到自上而下進行改革的變局”。

  種種回應正符合社會公眾的期待:在當前財政資金使用仍舊缺乏監督及制約的背景下,公車改革仍需通過體制調整實現實質性突破。

  對於公車改革,或許香港模式值得借鑒。在香港,“預算細化到一張辦公用紙”,資訊公開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2009年的數據顯示,香港擁有近17萬公務員,公務用車數量僅為6777輛。

  香港公務用車管理有一套嚴格規範的法律制度。香港財經及庫務局下屬的物流服務署統一負責政府車輛的採購配置、運作監管和專職司機的管理工作,政府各個部門負責配置本部門政府車輛的保管和使用,並隨時將車輛運作情況上報給物流服務署,形成了一個職責明確、精幹高效的政府車輛管理體系。

  事實上,對於公車改革,公眾期待的決不僅僅是一組組數據的發佈,更重要的是據此監督相關部門“錢花得是否合理、車用得是否合理”。目前我國的公務用車管理模式,已弊端頻現。如何抑制公車消費支出增長、杜絕管理黑洞,仍將考驗政府智慧。

  公車改革,別再只是一陣風吹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