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學者吁理性看待中國崛起 樹立憂患意識解決問題

2011年07月04日 10:55:4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當前,中國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的事實,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式趕超”的奇特效應。在“中國崛起”似乎成為國際社會主流判斷的情況下,何時超越美國成為國內外熱議的焦點。那麼,科學、理性看待“中國式趕超”,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認清楚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中國奇跡”。在面對“中國何時超越美國”這個話題時,恰當的態度就應當是:少談趕超,多談問題。

  無視中國發展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認為中國有一種別的國家根本不具備的神奇力量,推動它走上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恐怕又過分誇大了中國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人們普遍承認存在一種“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包含了許多要素,如:市場經濟,一黨領導,政府主導,舉國體制,運動式管理,GDP錦標主義,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等等。這些要素在許多人看來是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我們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必須正視這種發展所造成的種種現實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以往的經濟成就是以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換來的: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經濟發展。後發國家的經驗顯示,以政府主導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完成經濟積累和起飛可能是有效的,但它作為一種非均衡發展模式,為經濟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環境、腐敗、協調發展、對外依賴性等)。

  隨著民眾對低民生、低福利、低保障狀況忍受性的降低,這種模式下經濟發展的難度會增加。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中國的發展帶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短期行為、貧富懸殊、公共服務滯後、社會保障不足等,可以説是這種發展的另一種效應,而且,目前這種發展也正面臨多重困境,如存在民力不強、內需不足、環境不支、創新乏力、司法不力、公權濫用等問題,其可持續性令人擔憂。目前,中國決策者已經充分認識到,要謀求經濟的可持續性,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有人認為,“富強”和“文明”是兩個概念。30年來中國的崛起僅僅意味著“富強崛起”,並不一定是“文明崛起”。也有人指出,沒有改革,政治制度就很難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和經濟。如果這些觀點是有道理的,那麼,在面對“中國奇跡”這個話題時,恰當的態度就應當是:少談奇跡,多談問題,少一點驕傲自滿,多一點憂患意識,少一點畏葸不前固步自封,多一點銳意進取改革創新。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漫畫選自《中國青年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