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分析稱中國特色政黨制度造就社會現代化奇觀

2011年06月20日 11:53:37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對建設現代政黨制度的研究與思考

  ——兼論中國政黨制度的特徵及優勢

  國家現代化必須有現代政黨推動並領導。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黨的根本任務。因此,怎樣認識並建設現代政黨制度成為當今一切國家和社會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必須指出,西方政黨制度並不具有現代政黨制度的典型特徵,也不存在適合所有國家的政黨制度模式。現代政黨制度是在人類政治歷史進程和現實發展中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的。我國實行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造就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奇觀,使人們對現代政黨政治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長期以來,一些人對我國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而不搞西方多黨輪流執政有所不解,看不到我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對現代政黨制度的認識僅停留在西方政黨模式上。這不但是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嚴重妨礙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與進程。

  一、政黨在現代社會中起什麼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政黨已成為現代國家政治運作中必需的領導力量,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導向性作用。可以説,在當代社會中,沒有政黨,政治治理是無法實現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沒有政黨來領導,就無法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就無法組織有效的社會動員,難以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政黨在現代社會中起什麼作用,需要結合現代社會政治發展的特點進行概括,具體來説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出政治綱領,凝聚社會共識。每個政黨都有體現其意識形態的政治綱領。這種政治綱領必須體現和反映社會成員的集體意願和要求。在現代社會中,一個政黨的政治綱領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體現社會大部分成員的願望,對於一個政黨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因為政黨一般都是通過政治綱領號召群眾,凝聚社會共識,爭取群眾的信任與擁護的,並通過一定的組織把本階級成員聯繫起來,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以採取共同行動,從而實現目標。

  二是進行政治領導,這是政黨的最本質作用。政黨只有取得國家政權或參與對國家權力的控制,才能貫徹實施它所提出的綱領和政策。政黨取得政權後,通過政黨中有經驗、有權威、有影響力的精英,參與政權組織,制定法律政策,控制意識形態。這種政治領導,本質上也是實施政治綱領的過程。

  三是實現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一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就會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和實現。這個過程就是政黨利益表達的體現。政黨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産物,在當今發展民主政治已成為世界性潮流的情況下,政黨已成為社會成員進行政治參與、實現民主權利和利益的一種工具。因此,實現社會成員廣泛的政治參與,是現代政黨的一個重要功能。

  四是進行社會整合和政治動員。政黨作為“社會與政府聯繫的橋梁”,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運作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整合作用。這種社會整合具體包括意識形態整合、政治資源整合、社會發展整合等。其中,意識形態整合最為核心。

  需要強調的是,政黨作為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産物,其作用並非一成不變。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中,“政黨現代化”成為一種客觀趨勢。由於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急劇變革,各國政黨、各類政黨的生存狀態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不僅需要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及時反思自己的主張,調整自己的綱領和政策,而且必鬚根據政黨存在的環境和條件,調整自己的組織結構、運作機制、活動方式,以符合社會成員新的利益需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的政黨都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

  二、判斷現代政黨制度的標準是什麼

  政黨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政治運作,主要取決於一國所實行的具體政黨制度。所謂政黨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權力、干預政治、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和程式,達到干預目的、獲得行使效果、取得活動業績的總和。

  從政黨制度自身的發展歷史來看,政黨制度實際上存在著近代政黨制度和現代政黨制度兩種形態。簡單地説,近代政黨制度是與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歷史階段相聯繫的,而現代政黨制度則是與社會化大生産發展要求相適應,並代表著現代化發展要求、反映人民共同意願的一種政黨形態。深入認識現代政黨制度,必須把握兩個基本點。

  第一要打破關於西方政黨制度的迷思和神話

  受政黨及政黨制度最早産生於西方國家這一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社會上存在著把西方政黨制度看作是具有“普世性”的現代政黨制度的誤識,特別是把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視為現代政黨制度,更是錯誤的。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從西方政黨制度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西方政黨制度是基於利益集團分化而形成的。政黨代表的只是某個階層或財團的利益,而不是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西方早期政黨多如牛毛,一個國家甚至有數百個。代表某個利益集團的政黨,其主要目標是參與競選,取得執政權。各政黨為此往往不擇手段,互相爭鬥,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早期的西方政黨政治十分混亂。西方政黨制度在二戰以後才相對穩定,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兩種類型——“兩黨制”和“多黨制”。

  應該説,西方政黨制度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相當長時期裏,資産階級不僅要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以取得自由競爭的權利,又要以妥協的方式處理本階級的內部關係,避免早期出現的暴力和混亂,從而形成了輪流執政的模式。西方政黨體制由於産生較早,並且經過了長期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方式和規則,比較適合當時西方社會的政治運作。

  但是,西方政黨制度存在無法超越的歷史局限性,它是建立在生産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代表著資本集團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這種制度下,每個政黨只代表特定集團的利益,並依靠這些人的支援上臺執政。這樣贏得選舉、上臺執政的黨,必然維護乃至偏袒其支援者的利益,而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維護。在西方政黨制度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益格局已經固化,使它無法與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和對接。

  西方政黨制度存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弊端:由於利益攸關,各黨及其利益集團都不惜血本進行競選,必然造成過度競爭;為贏得選舉,政黨常常只顧眼前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政黨因長期爭鬥而勢不兩立,社會因支援不同政黨而分裂對立;被推崇為“最民主”的兩黨制或多黨制,雖然用競選和輪流執政方式消解了主要利益集團之間的部分矛盾和衝突,但選舉本身只是獲得政權的一種手段,是在矛盾和衝突中尋求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和代價,如社會對立、決策遲緩、效率低下、執行乏力等,而這種成本和代價恰恰是由廣大民眾承受的;由於在利益代表性、利益整合方面不斷受到困擾,難於實現本集團利益與全民利益兩者的協調整合,導致社會多數利益被忽視。更重要的是,實踐證明西方政黨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無論哪個政黨執政,代表資本集團利益的本質不會變化。

  放眼當今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還可以發現:凡照搬西方政黨制度的,往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前蘇聯的解體,與此直接相關。部分亞洲、非洲國家從西方套搬多黨制,結果引起巨大的社會混亂和衝突,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都表明,西方政黨制度已難以適應現代化潮流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無論是西方政黨自身還是抄襲西方政黨制度的社會,都日益顯露出衰微和乏力,改革和改變勢在必行。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