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讀大學,已非成功的獨木橋

2011年06月08日 09:28: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6月7日,考場外,家長在焦急地等待。

  無論先前科舉還是眼前的高考,纏繞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讀書”情結至今仍難以消解。

  毋庸置疑,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已然成為維繫這種“讀書”情結的救命稻草,“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信條激勵著人們一次又一次地編織著大學的夢。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開放,“一考定終身”的定律在逐年攀升的錄取率和不斷激化的人才需求結構性矛盾面前逐漸暗淡下來。一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約有933萬名考生參加高考,比去年減少約24萬名,錄取率達70%以上,而在34年前的1977年,這個數據僅為29:1。試想當昔日近乎百里挑一的大學生如今變為榜上有名的大多數,而這成百上千萬的“大多數”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能通過殘酷的同質化競爭一搏前途的時候,大學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充當起成功的守護神?

  然而,反觀今天的社會,卻為沒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人打開了另一扇窗。韓寒説:“我從不後悔沒上過大學”,這個成長于上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一邊炮轟大學人文教育,一邊用自己的思想和筆觸詮釋著另一種成功。無獨有偶,李想、比爾蓋茨等一批批與大學擦肩而過的“另類們”,也用自己的人生軌跡詮釋著“風景這邊獨好”。

  他們的經歷雖不絕對,但也絕非僥倖。他們的成功不斷論證著“知識固然重要,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同樣值得重視”。今天的世界在開放,我們的思想理應更加多元。成功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但其衡量的標準卻各不相同,追求的道路也不必完全相同,而任何一種形式的複製最終都有可能落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一項“咋看孩子高考失敗”的調查顯示,有92.4%參與調查的父母認為“成功的路不止高考一條”,而認為“會影響孩子就業和今後發展”的僅佔7.6%。不管是出於怕孩子受到過多壓力的愛護,還是真正領會了“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真諦,中國人對高考態度的改變,勢必會引起人才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大學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大學生就業狀況得以改善等連鎖反應,而這些正是日益崛起的中國社會所需要的。

  英雄莫問出處,只要能發揮最大優勢,他們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