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恢復高考34年的變與不變

2011年06月08日 09:27:3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去年秋末,到新疆出差。在農八師石河子市150團採訪時,聽當地人講:易中天就是從這個團出去的。從一個新疆知青,到百家講壇上的知名學者,是什麼改變了易中天的命運?

  答案是:高考制度的恢復。

  人民日報社院裏,一些同事經歷過1977年冬天,“文革”後那第一場高考。34年過去,他們還清楚記得當年的分數,以至試卷上的某些題目。

  很難想像,假如沒有高考,他們的人生會是怎樣。一個在中央機關工作的朋友説,高考制度的恢復不僅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更是改變了國運,甚至黨運。

  年年歲歲花相似,2011年6月,時間又到高考季節,933萬考生一同踏上考場。歲歲年年人不同,與往年比,每年高考都或多或少有變化。恢復34年至今,高考在中國有哪些變與不變?

  先説不變吧。作為一項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制度,這些年,高考始終在改變著一撥撥青年人的命運,給他們提供了證明自己的機會。現在,在偏遠農村,大量的窮苦孩子夢想著通過一次考試,獲得進入城市、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機會。另外,高校錄取依舊大都擇其高分者而選,分數高低是重要衡量標準。

  再説變。最明顯的是高考錄取比例,1977年高考,當時700余萬人考試,考上者僅27萬,錄取比例僅29:1。大學生真可謂鳳毛麟角、天之驕子。而今,高考錄取比例已經高達70%。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也逐漸成為難題。另一個變化是時間,1977年高考選在“雪花那個飄”的年底,後來改到每年7月初,近幾年經多方呼籲,改到稍微涼快些的6月初。第三,錄取方式在多樣化。現在,體育音樂美術等方面有特長的考生,可獲得相應加分,有的中學校長還能推薦優秀學生讀大學……

  還有一個突出變化不能不提。那就是,高考已經“全球化”。從今年開始,大陸考生可以直接報考臺灣的大學,而早在幾年前,他們就可以報考香港等地大學。近年,不少考生還將目光瞄向海外,“洋高考”已為人熟知。成都市有一個班級,去年就有多名學生同時考入國外知名大學。

  透過高考的不變與變,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一個不斷進步國家的縮影。在這個國家,考生的眼光日漸變得更寬更遠,目及世界;高考方式、選拔人才的著眼點,也變得更加多元。另外一個事實是,在這個國家,改變人生命運,也已不再只有靠高考這一座獨木橋,成才方式早已經多樣化。

  當然,一切遠非完美。“洋高考”的熱門,需要與高考對接的中國高等教育反思;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則給考生、家長以及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戰;而有人倡議將高考時間改到6月第一個週末,而非固定為7、8、9三日,則是對考試製度應更加以人為本的呼喚。

  最後,讓我們這些已經親歷過一次或多次高考的人,祝福剛踏上高考的孩子,願他們從容,發揮出水準。同時,也希望我國高考制度,更加完善、人性化,為選拔人才做更大貢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