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有沒有“地震安全三角區”?

2011年06月03日 22:04:4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培養科學的應急自救觀念、提高應急自救技能,應成為社會公共管理領域亟待強化的部分

  不久前,網上流傳一則關於“地震安全三角區”的帖子,説地震後房屋倒塌時,床、沙發等大物體邊上會出現一個相對安全的三角區域,人躲在那裏可以增加倖存幾率。可不久,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伏地、遮擋、手抓牢”。究竟哪種做法才對?相信很多人都和筆者一樣困惑。

  近年來,經過汶川、玉樹地震,國內民眾對應急自救知識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尤其在“311”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民科學自救、盡力減少災難損失,再次讓國人意識到學習應急自救知識的重要性。現在資訊多了,來源也五花八門,有的甚至是空穴來風。一旦接收了不正確的應急自救知識,非但關鍵時刻幫不了你,甚至還可能引起社會恐慌。前些天發生的“搶鹽風波”,就是因為一些人缺乏基本的防輻射常識、盲目聽信謠言而引發的,充分暴露出我國社會性應急自救教育的欠缺。培養科學的應急自救觀念、提高應急自救技能,已不僅是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還應當成為社會公共管理領域亟待強化的部分。

  當災害發生、社會性救援尚未啟動時,個人的自救是唯一選擇,通過正確的自我防護,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生命損失。而要儘快組織起有效、有序的社會性救援,也需要廣大民眾的配合,正確的個人應急自救能有效配合整個救援體系的科學運轉,做到幫忙不添亂。因此,通過個人應急自救能力的提高減少災害損失,應當是整個社會安全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社會管理者有責任為民眾提供科學的應急自救知識和技能。汶川地震後,許多中小學校將地震逃生知識和逃生演練加入教學內容,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但我們不能總是亡羊補牢,而要未雨綢繆。須知,災害不光有地震,還有火災、水災、風災、核輻射等等;災害發生後,也不僅僅只有中小學生需要自我救護,所有人群都需要自救知識。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應急自救知識宣傳,通過正規渠道提供正確的資訊;應當科學分析各地的災害風險,有針對性地宣傳不同災害類型、不同人群條件的自救技能;應當擴大應急救援演練範圍,讓應急救援演習跳出消防、公安等“有關部門”的圈子,讓更多民眾參與其中。

  應急自救素質的提高,社會防災體系的建立,還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支援,各種社會組織應當充分發揮機動性和靈活性,為提高社會安全保障能力出一份力。公民平時也要自覺主動注重防災減災自救的知識積累,主動鍛鍊自我保護和生存能力。公民安全意識的增強,防災自救能力的提高,反過來也有助於促進政府和社會進一步加快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