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從“零庫存”開始反思資本主義

2011年06月03日 22:04:49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用“日本地震”不足以形容或全面概括日本人民這一次遭受的苦難。事實上,日本人民遭受了三重打擊。第一波是地震,第二波是海嘯,第三波是核泄漏。這三重打擊,一波高於一波,一浪高於一浪。當災難接二連三發生時,對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驗大概到了臨界點。

  以往人們習慣於把地震引起的災難統稱為“次生災害”。這個“次”是依次發生的“次”,絕非是“低一級”的意思。就日本地震發生的“次生災害”而言,有相當大的責任是人為造成的,比如説核泄漏的災難愈演愈烈,直接危害到自來水飲用和食物安全。沒有安全的飲水和食物,對人類來説,簡直難以想像。

  我們説“感同身受”,既對日本人民遭受到的巨大自然災難“感同身受”,也應當包括對人為災難的“感同身受”。因為身處抵抗災害的中心,日本人民還沒有時間和精力反思人為災難,他們只是對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憤怒,來不及對整個社會的過度資本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深刻的“清算”。但是,世界各國人民可以在關注和支援日本人民抗災的同時,多少做一點反思資本主義的深層次思考,以減少未來還會不斷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所産生的“次生危害”,特別是人為災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為印刷一本畫冊,我與精美印刷廠有聯繫。那是一家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印刷企業,技術人員到日本培訓,機器設備從日本引進,工廠管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零庫存”。工廠沒有紙庫,根據客戶需要向造紙廠買紙,精確到每天幾點幾分送紙到廠,直接進入印刷車間。不用建紙庫,不用庫存紙張佔用資金,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這種“零庫存”經營方式,可以説是最經濟的資本主義。它的問題在於如果全社會各個部門都搞“零庫存”,一旦發生物流中斷,後果不堪設想。不知道這次日本災區出現的超市食物供應短缺,是否與“零庫存”有直接關係。我懷疑不會與“零庫存”沒有關係。我看到一些報道,很多居民家裏都沒有食物貯存。有人砸開街道邊未受損的自動售貨機取走剩餘的飲料,有人夜間試圖偷竊水産工廠的凍魚,“木村精肉店”老闆在廚房廢墟裏只找到一隻不銹鋼鍋而無半點食物。創造9天生還奇跡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年,恰巧是地震時躲進廚房,而廚房冰箱裏又恰巧有剛剛多采購回家的一堆酸奶。“家無隔夜糧”的“零庫存”經營模式,顯然不適用於日本這樣一個地震災害多發國家,卻竟然為全民接受。顯而易見,資本主義的力量在這個國家是多麼強大,又多麼害人。

  順便説一句,中國前幾天發生的搶購碘鹽鬧劇(喜劇),及時平息與中國鹽業總公司有大量食鹽庫存並迅速投入市場有重大關係。倘若他們也搞“零庫存”,至少這次的搶購潮不會這麼快平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攻破“謠鹽”的最好辦法當然是在超市擺滿了食鹽,人在失去理性時往往不相信任何常識,但還是相信事實。

  資本主義也有優越性。不過,在資本主義話語權主宰“全球化”時,我們必須反思資本主義過度化給全球人類帶來的災難。從“零庫存”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可以讓我們一些人破除對資本主義的“現代迷信”,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蘇文洋)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