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全國“兩會”備受關注 “協商民主”破解政改難題

2011年06月03日 22:05:1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備受世人矚目。“兩會”上的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相得益彰,更加有利於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潛質——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下發的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專門性文件。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開創人民政協工作新局面,更在於站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立足中國國情,總結實踐經驗,破解政治體制改革難題,開拓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的新路。

  “政治上創造”的成績不小,但難題多

  鄧小平同志30年前就説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30年過去了,“經濟上趕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舉世公認;而“政治上創造”的難度似乎要大得多。不僅西方對我們民主政治建設的進展批評、責難甚多,我們自己也並不滿意,甚至有幾分焦慮。

  西方敵對勢力的批評和責難,既表露了他們習慣用其政治制度的模式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絕對標準,來對中國照搬照套、削足適履的政治天真;更包藏了他們希望將“顏色革命”從蘇東推到中亞、從中亞席捲非洲,再從非洲蔓延到中國,搞亂中國、顛覆中國的政治禍心。對此我們要頭腦清醒,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不因人家的説三道四、風吹草動而亂了自己的方寸。

  我們的不滿和焦慮,乃出自於“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的責任心。一方面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不僅歸因于經濟政策的成功,也表明我們的政治制度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自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我們在民主政治建設上不必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十年後我們黨將100歲,共和國也將72歲。70多年對一個國家來説並不算老,而對一個年屆百歲又連續執政70多年的黨來説已是資格很老的了。世界上這樣的黨並不多,能長治不衰、青春永駐更罕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新的十年直到本世紀中葉,黨將面臨如何長期執政、再創輝煌的考驗。中國能否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關鍵時刻的衝刺?作為當代有良知有責任心的中國人,都應懷著中華民族終將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夙願,參與我們這個飽經憂患的偉大民族的集體沉思,並付諸行動。

  最需要關注、需要沉思的莫過於,在民族復興大業即將實現之時,我們如何避免功虧一簣,如何跳出“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率”?毛澤東同志早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在與黃炎培先生的“窯洞對”裏就説過,我們找出了一條新路,這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從毛澤東、鄧小平同志所預言、所期望的民主政治建設著手,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我們的黨將煥發出更大的活力,我們的社會將像上世紀80年代初一樣釋放出又一輪強大的生産力。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