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式抗旱困局:資金壓力影響地方“毛細血管”建設

2011年06月03日 22:05:23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冬春旱情背後,是多年積累的重洪澇輕乾旱、強“骨骼”弱“血管”、多建設少管理的治水痼疾

  2月9日上午,乾旱已久的安徽沿淮以北地區終逢甘霖。其時,位於皖西北阜南縣的城郊,一位李姓村民正在給屋前的小麥澆水。六畝多地的小麥,兩口子澆了兩天兩夜。

  傍晚16時許,阜陽市區飄起了雪花,不足兩個小時,房頂、車上已盡上白粧。採訪歸來的《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1622次列車上,見證了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的兔年初雪。

  但國家氣象臺中心專家表示,此次降水過程有利於黃淮等地冬麥區封增墑,但對緩和旱情作用有限。

  這天下午16時,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本刊記者從國家防總了解到,截至2月8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12億畝,其中,約有2000多萬畝無灌溉條件。

  水利部部長陳雷指出,“若持續無有效降雨,冬麥區旱情可能迅速發展,抗旱形勢嚴峻。”

  10日的北京,儘管迎來了遲到的初雪,但在全國糧食生産電視電話會議上,旱情依然是關注的重點,在強化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産發展的五項措施中,有三項與抗旱直接相關。

  4成小麥受旱

  在很多皖西北人民的記憶裏,大年初一要麼飄著雨雪,要麼冬雪未及化盡。

  2011年2月4日,大年初一,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皖西北的麥地裏,卻呈現另一番景象。瘦小的麥苗周圍,黃土一踩,便成碎屑。在城郊鄉某村,有村民向本刊記者表示,立春過後,隨著氣溫變暖,冬小麥將開始拔節,進入生長關鍵期。“這個時候,還缺水的話,糧食肯定要大量減收。”

  村裏的溝早已乾涸,住在溝邊的人們,偶到田間地頭,已經習慣了直接從溝底抄近道。因缺水之故,村裏絕大多數麥地沒有得到灌溉。

  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介紹,截至目前,沿淮以北地區氣象乾旱為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秋冬連旱。

  這只是當前中國北方旱災的一個縮影。國家防總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月8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已達1.12億畝,和2月1日相比,僅一週之隔,就增加了3400多萬畝。另外,有272萬人、284萬頭大牲畜面臨飲水困難。

  上述負責人表示,當前,受旱區域非常集中,受旱農田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山西、江蘇、陜西、甘肅8省冬麥區,小麥受旱面積約佔播種總面積的40%。其中,河南、山東、安徽3省作物受旱面積合計8271萬畝,佔全國作物受旱面積的74%。人畜飲水困難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山東、河南等6省區的山丘區和牧區。

  關於此番旱災的嚴重程度,1月30日,陳雷在抗旱工作異地視頻會議上曾指出,冬麥區大部自去年10月以來(截至1月底)累計降水量不足25毫米,比多年同期偏少5至9成,其中河南、山東兩省降水比多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一些地區長達100多天無有效降水,氣象乾旱十分嚴重。

  農村乾旱帶來的經濟影響已經顯現。有專家認為,1月份CPI同比增幅或將超過去年11月的5.1%,再創本輪通貨膨脹週期的新高。

  部分城市供水壓力陡增。目前,華北城市群普遍面臨供水短缺壓力,特別是北京、天津等城市水源地蓄水嚴重不足。在此背景下,2月10日,國家防總再次召開引黃濟津、引黃入冀應急調水協調會,修訂調水方案,妥善處理春灌調水和農業抗旱灌溉的矛盾,採取有力措施,科學合理調度,確保圓滿完成既定的調水任務。

  對於當前旱情,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抗旱形勢的嚴峻性不可低估,抗旱減災的難度不可低估,乾旱造成的影響不可低估。而且氣象乾旱面臨加劇的可能。據氣象部門預測,2~3月份華北、黃淮部分地區降水將繼續偏少,其中2月份華北大部、黃淮地區較常年同期偏少2成左右。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