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駐英大使:中美關係是中西方關係的晴雨錶

2011年06月03日 22:05:3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28日訪問了著名的倫敦大學學院(UCL),他在發表演講時表示,中美關係具有示範意義,是中西方關係的晴雨錶。

  劉曉明説,“集團”這個詞彙在國際關係中亦非常流行,比如有“七國集團”(G7),還有“八國集團”(G8),最近又出現了中國積極參與的“二十國集團”(G20),當然也有我們不大喜歡的“兩國集團”(G2)。

  我們不贊成“G2”這種提法,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共同決定,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説了算。當然,中國和美國, 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這兩個大國發展良好關係,對世界應當是福音。

  劉曉明説,上周,在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週年之際和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胡錦濤主席成功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讓其感觸很深的是,中美兩國從未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關係從未達到像今天這樣的廣度和深度。中美關係越來越超出雙邊範疇,其全球影響日益凸顯。

  劉曉明表示,中美關係也具有示範意義,是中西方關係的晴雨錶。他認為,胡主席此次成功訪美,不僅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而且對中西方關係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第一,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是發展方向。眾所週知,近年來中西方關係經歷了不少起伏,大家都在思考,我們應該去發展一個什麼樣的中西方關係?西方一些人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威脅”,主張對中國進行遏制。難道要回到“冷戰”的老路,重新搞對抗?胡主席此訪雙方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給了一個很好的回答,中美將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一目標既是中美關係歷經風波、多次磨合後形成的共識,也具有普適性,適用於整個中西方關係。

  第二,戰略互信是合作基礎。胡主席在訪問期間強調指出,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水準不同,中美兩國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雙方應擴大共識,加強協調,深化戰略互信,慎重妥善處理分歧。美方明確表示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中方也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努力。我認為,中西方關係同樣需要建設戰略互信,以對話增進了解和信任,以溝通減少誤會和疑慮,特別是要尊重彼此對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選擇,尊重對方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使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利共贏始終成為中西方關係的主流。

  第三,互利經濟合作是關係支撐。胡主席訪美期間,雙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簽署了十余項政府和部門間協議,兩國企業簽署了450億美元採購協議和31億美元投資協議。美方承諾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合作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推進出口管制體系改革。中方也承諾將保護智慧財産權,在創新政策、政府採購方面給予在華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不久前,李克強副總理訪問西班牙、德國和英國等歐洲三國,經濟合作也是訪問的主題,中國與三國簽署的協議涉及金額超過200億美元,中方也明確表示支援歐盟採取的金融穩定措施。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猶存,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歐洲,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都面臨著發展經濟、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迫切任務,中西方利益共生、優勢互補,雙方需要通過擴大和深化經貿合作,促進各自經濟復蘇和增長。

  第四,人民交流是源泉和動力。中美此次就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推進人民交流達成共識,包括宣佈建立中美省州長論壇,支援兩國地方交流合作;加強兩國青年之間了解和友誼,落實美國“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通過舉辦中美文化年、推動相互旅遊等活動廣泛推進雙方人民往來。“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國與國的關係,説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只有中西方人民互知和互信,中西方關係的發展才有取之不盡的源泉和用之不竭的動力。

  第五,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是共同責任。訪問期間,中美雙方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聯合聲明指出,中美兩國在促進亞太及其他地區和平安全方面擁有共同利益,同意在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領域加強合作。事實上,李克強副總理訪歐時,國際事務合作同樣是主題。在人類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際,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利益更加相互依存,中西方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肩負著共同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協調一致的意願和行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