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美建交與1979年鄧小平副總理訪美

2011年06月03日 22:05:4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中美兩國領導人清醒地意識到,改善雙邊關係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為團長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華,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應邀訪華的美國團體。美國乒乓球代表團的訪華,重新打開了中美交往的大門,為中美關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開端,因而被稱為“小球轉動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特使、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為尼克松訪華鋪平道路。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訪華。毛澤東主席與尼克松橫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凍結20餘年的堅冰。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在公報中,雙方回顧了經歷著重大變化和巨大動蕩的國際形勢,闡明瞭各自的立場和態度,並確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則。然而,尚未來得及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門事件”提前下臺。繼任總統福特由於各種原因也未能實現中美關係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宮。基於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上的作用日益重要這一事實,卡特政府把同中國關係正常化作為它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卡特分別派國務卿萬斯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就中美關係正常化與中方進行磋商。1978年7月,中美兩國代表在北京開始建交談判。臺灣問題是談判的關鍵。1978年12月13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直接與他就建交聯合公報方案交換意見。美方隨後提出修改草案,基本滿足了中方要求。在關鍵時刻,鄧小平親自參與談判,使中美建交談判在數日內一錘定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公報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決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並建立大使館。

  為了進一步增進中美雙方的了解,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鄧小平副總理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應卡特總統的邀請對美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受到了美國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

  鄧小平副總理同卡特總統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深入交換了意見。談到臺灣問題時,鄧副總理説,中國是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但不能承擔不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義務,因為那樣反而不利於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雙方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説:“雙方認為,兩國社會制度的不同不應妨礙彼此加強友好關係和合作。”

  在訪問期間,中美雙方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在教育、商業、空間方面進行合作的協議,以及建立領事關係和互設總領館的協議。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