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長張新楓談網際網路易制毒化學品資訊監管

2011年06月03日 22:06:5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國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長張新楓近照。新華社發

  9月21日,公安部、工信部、工商總局、安監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發佈公告,要求進一步加強網際網路易制毒化學品銷售資訊管理。

  五部門的這次統一“亮劍”行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什麼要加強網上易制毒化學品監管?對非法交易資訊將如何遏制?未來還會有哪些進一步的監管舉措?圍繞上述問題,國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長張新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防範“網路毒禍”刻不容緩

  問:常常聽説,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易制毒化學品,就沒有毒品”。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張新楓:我們所説的“易制毒化學品”,指的是國家規定管制的可用於製造麻醉藥品或精神藥品的化學原料和配劑。我們國家現在列入管制列表的有三大類24種。其中,第一類是可用來製造毒品的原料,有13種;第二類和第三類的絕大多數是可用來製造毒品的化學配劑,分別有5種和6種。

  易制毒化學品在工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可一旦流入了非法渠道,又有可能被用來製造毒品。海洛因、可卡因等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冰毒、搖頭丸等是人工合成的毒品,但它們有一個共同地方,就是製造過程都離不開易制毒化學品。從這個意義上説,要從源頭控制毒品産量,降低毒品危害,就必須對這三大類24種易制毒化學品進行管制。

  問:五部門聯合發佈的公告,監管矛頭針對的是網際網路。當前,網上走私販賣易制毒化學品犯罪的形勢怎樣?

  張新楓:我舉個例子。被管制的易制毒化學品中,有一種叫做羥亞胺,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它是製造毒品“氯胺酮”(俗稱“K粉”)的重要原料。在我們國家,羥亞胺的合法生産企業目前只批准了1家,而且到現在也還沒有投産。但你搜索一下就會發現,網上有關的銷售資訊有20多萬條。

  羥亞胺只是一個縮影。近些年來,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發展很快。網際網路的一個特點是開放、匿名、沒有國界,許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把網際網路變成了發佈易制毒化學品買賣資訊的重要平臺,網路交易也成為易制毒化學品買賣的重要渠道。

  今年8月,山東公安禁毒部門就破獲了一起案件,抓獲了42名犯罪嫌疑人,繳獲了300多毫升的新型毒品“神仙水”。這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陳某、李某,在網上發展販毒的下線,收集學習制毒的技術,購買制毒的原料和設備,又通過網路販賣製造出來的毒品,收取販毒資金。可以説,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制毒、販毒。

  嚴峻的形勢提醒我們,要想防止易制毒化學品被用來制毒,就必須加強對網際網路的監管,規範網上發佈易制毒化學品銷售資訊的行為,及時切斷網上走私販賣這個非法渠道。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