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稱:舟曲災區心理干預需尊重民俗

2011年06月03日 22:07:27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國科學院危機干預中心專家史佔彪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專訪時指出,對舟曲災區心理援助的策略和規劃應建立在對民俗習慣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要“不談心理做心理,潤心無聲似春雨”地開展社區心理健康促進工作。

  史佔彪博士舉例説,當地民眾注重家庭家族關係,看重人際交往,忌諱談心理問題,在開展心理援助時,要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工作,激發內外資源,淡化心理病理色彩,讓民眾“自然”、“自如”的走出泥石流災害帶來的心理陰影。

  史佔彪説:“此外,實施重點救助非常必要,一方面要針對相對嚴重的特殊創傷人群,如泥石流中喪親人員、傷殘人員、孤寡人員,老人兒童等;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基層幹部、教師和醫護人員等‘災區樞紐人群’(即本身受災,又肩負政府公職者),對他們進行災後心理疏導技能培訓。”

  曾任汶川地震心理干預站站長的史佔彪認為:“援助汶川的方式可以借鑒。” 他介紹説,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中,分別在綿陽、綿竹、什邡等重災區建立了7個工作站,並與當地政府的教育、社區和機關等多個部門進行合作,探索了在民族地區進行特色心理援助的新方式。

  他指出:“災後1至3個月是受災群眾心理波動較大的時期。從援助汶川、玉樹的經驗來看,我們要做好長期輔導的準備,經常像朋友一樣的和他們一起喝茶、聊天散步,以這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儘量避免將被干預對象弱勢化、病人化對待。” 他透露,心理援助汶川、北川2年多來從未停息。

  “還應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史佔彪表示,心理援助工作需要“生物-心理-社會”的視野,在政府的主導下,動員社會各界關注心理援助,給予支援和資助,形成災區人文關懷的良好氛圍,凝聚災區援助的持久動力。

  史佔彪強調説,“保持資訊暢通,避免人為恐慌”很重要。對於災區泥石流的發生發展規律,影響因素,影響效果,對於災區再次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在給予科學論證後,需要通過各類媒體,及時準確地傳達給當地民眾,避免坊間傳聞,維護災區人民心態平穩。必要時向帳篷安置點居民發放收音機、手搖手電筒等通訊照明工具,消除心理恐慌。

  他還指出,從以往經驗來看,舟曲泥石流心理干預應從受災群眾的心理輔導需求出發,要走好“一盤棋”,切忌部門間各自為政,受災人民各部門應統一部署,形成良好的聯動協調機制。(歐陽開宇 郭金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