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東北強降水將進入“緩衝期” 降至暴雨藍色預警

2011年06月03日 22:07:3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接連遭受暴雨的東北地區有望喘口氣,中央氣象臺昨天傍晚消息稱,東北強降雨進入“緩衝期”。

  中央氣象臺昨日18時許發佈消息稱,來勢兇猛的強降雨接連兩日掃蕩東北地區後將進入“緩衝”階段,強度明顯減弱。中央氣象臺昨日18時將暴雨橙色預警降至暴雨藍色預警。

  但據預測,遼寧東部、吉林東南部、黑龍江東北部等地近日仍有大雨或暴雨並伴有短時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國家防總昨日通報,從8月4日至5日,河北、遼寧、吉林、山東、四川等地再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區降了大暴雨。其中,最大雨量為遼寧錦西307毫米。國家防總稱,目前第二松花江白山、豐滿水庫水位繼續回落,但豐滿水庫以下幹流水位繼續全線超過警戒水位。

  接連暴雨致使吉林受災嚴重。吉林省財政廳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4日,吉林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共籌措撥付抗洪救災資金6.4億元,重點用於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防汛搶險救災物資採購、水毀基礎設施搶修、災區衛生防疫、因災死亡人員撫恤、災後恢復生産生活等方面。

  據媒體報道,吉林省重災區樺甸市火線提拔了12名幹部。目前,這12名幹部主要分配到樺甸市受災嚴重的常山鎮,現已投入工作。而在抗洪搶險中因工作不力等原因,樺甸市常山鎮黨委書記等三名幹部此前被免職。

  東北災情

  吉林臨江斷水超120小時

  據新華社電 記者5日從吉林省臨江市政府了解到,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已導致位於鴨綠江沿岸臨江市飲用水供應中斷超過120小時。

  臨江市副市長尹相美告訴記者,由於臨江市位於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暴雨還導致當地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使臨江通往白山、長白、撫松等地的4條道路損毀嚴重,臨江市城區供水、供電一度中斷。

  目前,經過搶修,除了通往撫松的道路還未通車,其餘3條道路均已搶通。臨江市供電也已基本恢復,供水管線重新接通,但水質尚未達到飲用標準,當地飲用水供應已中斷超120小時。

  為此,當地政府調集所有消防車24小時為民眾供應飲用水。另外,市郊兩處山泉水也成為臨時水源地。

  全國天氣

  一半是冷雨 一半是火熱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東北地區一直受到強降雨的侵襲。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4日,東北降水量普遍在100毫米以上,吉林中東部、遼寧東部、黑龍江西北部等地降水有200-300毫米。其中,吉林省平均降水量257.6毫米,平均降水日數20.7天,為1992年以來最多。

  北方降雨的同時,南方大部一直受到高溫控制。中央氣象臺5日繼續發佈高溫橙色預警:未來24小時黃淮西南部、江淮大部、江漢大部、江南、華南大部、陜西東南部、四川東部、重慶、貴州東部等地有35-38攝氏度的高溫,其中湖南中東部、江西中部等地局部可達39-40攝氏度。據新華社

  釋疑

  1 雨水北壓 緣何重創東北?

  近日,東北地區頻繁遭受強降雨的侵襲。本應是避暑勝地的東三省,一座座城池浸在水中。究竟為什麼?降雨還將持續多久?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認為,此次東北地區強降雨過程主要是暖濕氣流和冷空氣交匯的結果。“東海、黃海的暖濕氣流北上,與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團匯合,加大了東北地區上空的暖氣團勢力。同時,來自西伯利亞的較強冷空氣與暖氣團發生衝撞,造成東北地區連日的強降雨過程。”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認為,7月中旬以來,影響我國降雨的主要元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北跳,改變了5月份以來偏南的態勢,使得充足的暖濕氣流不斷向我國北方輸送。

  儘管東北地區出現了較往年明顯偏多的降水,氣象專家表示,由於目前北方地區處於“七下八上”主汛期,降雨偏多的現象並不異常,公眾不必恐慌。

  2 冷鋒南下 會否殃及華北?

  4日,北京一改往日悶熱出現明顯降雨,為人們帶來清涼。隨著冷空氣南下,影響東北地區多日的暴雨是否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入侵華北地區?

  楊貴名説,影響東北、華北地區降雨同屬一個天氣系統,從這個大範圍來看,東北地區的降雨將會影響到華北地區的天氣形勢。然而,由於冷暖空氣交匯的具體地點不同,強降雨的具體落區也不盡相似。

  “就近10年來看,整個華北地區並不處於多雨態勢。今年如果延續這種情況,8月中旬之後華北平原降雨不會很多。”王永光説,“但我們也應看到,今年汛期長江流域防汛形勢改變了過去十年的態勢,這是否會影響到未來汛期的態勢,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據新華社(記者張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