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內蒙古呼倫貝爾稱7大河流全部斷流説法不準確

2011年06月03日 22:07:41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字號:    

  7月26日,呼倫貝爾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就7月18日搜狐網、人民網等網站刊載《內蒙古草原沙化嚴重呼倫貝爾七大河流全部斷流》文章中稱:“露天開採破壞的不僅是草原植被,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地下水資源。近年來,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出現斷流”的説法作出回應,並指出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斷流的提法不夠準確;河流斷流與煤礦開採無直接關係;保護草原生態所採取的措施得力。

  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市水利局長楊文生在發佈會上首先提出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斷流的提法不夠準確。據介紹,呼倫貝爾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63條。在如此眾多的河流中因極端乾旱氣候導致個別中小河流發生斷流,完全屬於正常現象。據水文資料記載,2007年,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和莫爾格勒河在暢流期發生斷流;伊敏河、根河、牛耳河和綽爾河等4條河流在冰封期由於地表水轉成地下潛流,水文觀測記錄為"零",但這不屬於通常所説的暢流期發生的斷流。由於呼倫貝爾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寒冷,河流在冬季發生“冰封型”斷流屬於正常現象。特別需要説明的是,2008年以來,由於降雨量增加,曾在暢流期發生斷流的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和莫爾格勒河已經于2008年開河時全部恢復徑流。2010年7月18——22日水文觀測資料顯示,這三條河流的徑流量分別為6.57立方米/秒、12.2立方米/秒和1.34立方米/秒。

  事實上,呼倫貝爾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量極低,特別是地表水的開發利用量2009年只有7.15億立方米(包括呼倫湖生態用水),僅佔地表水資源總量的2.4%(我國目前水資源平均開發利用率為25%)。如此低的開發利用量不足以造成河流斷流。所以説由於人為因素造成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斷流的提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中都是不科學,不準確的。

  新聞發佈會還強調,呼倫貝爾河流斷流與煤礦開採無直接關係。

  據悉,在暢流期發生斷流的河流流域內,沒有大的取水工礦企業,特別是烏爾遜河位於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區核心區內,沒有任何工業生産項目,在暢流期發生斷流完全是由於呼倫貝爾草原乃至蒙古高原近幾年連續乾旱所致。降水量減少(根據氣象資料記載,克魯倫河、烏爾遜河和莫爾格勒河流域2000-2008年降水量與歷年平均值相比偏少30%,蒸發量卻增加了10%),致使河流水量減少,導致部分河流局部河段發生斷流。

  克魯倫河由於受連續乾旱影響,徑流量大幅度減少,2002-2008年平均徑流量只有1.27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5.22億立方米的24.33%,並於2007年9月8日出現斷流;烏爾遜河也由於受連續乾旱影響徑流量也大幅度減少,2002-2008年平均徑流量只有1.28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6.88億立方米的18.60%,並於2007年11月13日出現斷流。

  莫爾格勒河流域2000-2008年為較長週期枯水年組,特別是2007年降水量只有119.9mm,相當於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0%,為百年一遇乾旱年份,乾旱是導致莫爾格勒河于2007年7月31日發生斷流的主要原因。

  伊敏露天煤礦位於伊敏河流域,露天礦採區面積6.7平方公里,僅佔伊敏河流域面積的0.03%;年平均疏幹水量約為1700萬立方米,僅佔伊敏河流域水資源總量18.86億立方米的0.9%。無論從區域上還是疏幹水量上看,都在可控範圍之內,不會造成影響。

  伊敏煤電公司是國家環境友好型企業,非常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迴圈經濟發展。露天礦産出的煤封閉運送到電廠用於發電,疏幹水用於電廠冷卻迴圈,固體廢物回填採空區,表層腐殖土用於恢復植被,粉煤灰用作新型建材原料,多年來企業累計投入種樹種草等生態環保資金近十億元。與此同時,伊敏煤電公司吸納了當地1400余名牧民就業,相應減少了十幾萬頭只牲畜的飼養量,大大減輕了當地草場壓力,生態效益不可小視。

  最後,楊文生認為呼倫貝爾市為保護草原生態所採取的措施得力,成效明顯。據介紹,呼倫貝爾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將"生態立市"確立為五大戰略之首,作出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戰略部署,堅持"點狀佈局、集中發展、深度開發、迴圈利用"的原則發展新興産業。同時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用1%的開發節點釋放99%的森林草原"。提出堅持不懈地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和又好又快發展之路,努力實現"有進有退,美麗與發展雙贏"的戰略構想。

  為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呼倫貝爾市全面啟動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工程,並制訂了《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和《呼倫貝爾草原保護與生態型綠色産業發展規劃》,把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發展綠色經濟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中。採取的主要措施為:1、實施退耕退牧還林還草項目,不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截止2009年,呼倫貝爾市實施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總投資達7.5億元。退牧休牧面積達到3200萬畝,項目區通過五年的休牧、禁牧後,使嚴重沙化、退化的草原植被得到明顯恢復和改善。幾年來完成退耕500萬畝。2、實施人工種草戰略,減輕天然草場壓力。目前,全市牧區共建設人工草場近60萬畝,有效保護了天然草原。3、壓縮牧區牲畜頭數,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牧區牲畜頭數從2007年的600多萬頭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0萬頭只,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場壓力。4、投鉅資治理沙化草原。呼倫貝爾市從2009年開始將在5年內投資6.5億元,治理沙地500萬畝。5、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本級財政對牧民轉移支付的支援力度。6、大力推進生態水利建設。為遏制持續乾旱導致呼倫湖水位下降、水質惡化和沿湖周邊草原沙化退化的現象,改善和保護草原生態,優化配置海拉爾河流域水資源,2008年7月,呼倫貝爾市開工建設了呼倫湖水資源配置及水環境治理工程,工程投入運作後,呼倫湖的水質水量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為了恢復烏蘭諾爾水域生態功能,呼倫貝爾市于1997年9月開工建設了烏蘭諾爾引水工程。工程投入運作後,恢復濕地面積30多平方公里,烏蘭諾爾生態和濕地功能得到全面恢復。(呼倫貝爾日報 毛璐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責任編輯:王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