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持續高溫致海南數十萬農田受旱 三亞供水緊張

2011年06月03日 22:07:57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許多橡膠樹在持續高溫下日漸枯萎。本報記者孫樂明 攝

  “再不下雨,我們人畜飲水都成問題,更別説顧及農作物了。”今天上午,説到昌江旱情,昌江黎族自治縣三防辦負責人憂心忡忡。

  據昌江三防辦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昌江月平均降雨量僅24.2毫米,較常年少了八成多。從去年10月至今年5月2日,該縣出現了186天的秋冬春連旱。6月1日至30日降雨量為67.2毫米,較常年偏少,同時,連日來的高溫更是讓土地缺水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截至7月7日,昌江全縣農作物受旱面積11.1萬畝,其中成災面積8.4萬畝,絕收面積2.4萬畝,主要受旱作物為甘蔗、香蕉、橡膠、瓜菜等。旱情比較嚴重的村莊有海尾鎮的長山、大安、進懂、白沙,昌化鎮的先南、靛村、耐村,叉河鎮的唐村、范地、老宏等。

  據介紹,石碌水庫目前蓄水量為2200萬立方米,僅佔水庫容量的20%,是近6年來石碌水庫蓄水量最少的一年。根據測算,如果再無降雨,至8月20日,石碌水庫將基本無水可放。此外,全縣小二型以上水庫總蓄水量目前約為600萬立方米,比往年同期平均值少45%,預計可灌溉面積5000畝,只能維持1個月的用水量。全縣有6宗水庫乾涸,境內8條小河(溪)斷流。

  昌江三防辦負責人表示,昌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抗旱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抗旱人數3.5萬人次,封江堵河4條31處,投入抽水設施137台,各界投入抗旱資金152萬元。如果旱情進一步惡化,縣委、縣政府將加大投入,用於抗旱和解決群眾生活困難。(記者楊勇通訊員關定斌特約記者曾高文)

  “往年這個時候,每天割膠的收入都有不少。但今年到現在為止,我的橡膠樹還沒有開割,乾旱太嚴重了。”今天下午,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膠農老陳,一邊看著落葉的膠樹,一邊搖頭感慨。

  “現在看到的膠林,就像冬天時的景象,落葉的落葉,枯萎的枯萎,這樣的乾旱幾十年都沒見過。”海膠集團紅林基地分公司13隊隊長賈超林這樣説。

  記者在13隊的膠園看到,由於乾旱持續加劇,許多橡膠樹出現落葉現象,部分橡膠樹已枯萎死亡。賈超林説,開割膠園割不了,中小苗生長也受影響,附近地方老百姓的膠樹,也一樣受旱、減産。

  據悉,自去年10月下旬至今,昌江境內沒有下過一場透雨。特別是今年2月以來的持續高溫,使當地以橡膠為主的農作物嚴重受旱,群眾生産和生活用水,也出現大範圍困難。

  昌江黎族自治縣氣象局的數據顯示,昌江地區今年降水量不到去年同期的50%,海膠紅林基地分公司紅田片區降水量才57毫米,僅為去年同期的18%。該公司被迫三次全面停割,目前仍有4800多畝沒有開割,橡膠産量也嚴重下降,今年到現在只完成256噸,去年同期已完成1370噸,預計今年全年將減産50%左右。由於職工收入少或沒有割膠收入,分公司向膠工預借每月400元生活費。

  該公司預投入抗旱資金40多萬元,但只是杯水車薪。 (記者孫樂明)

  屯昌:90%農田缺水

  5萬畝晚稻無法插秧

  記者今天從屯昌縣農業局獲悉,今年以來,受高溫乾旱天氣影響,全縣農田受旱嚴重,目前90%農田因缺水無法進行備耕及晚造生産。

  截至7月6日,全縣晚稻購種面積5.3萬多畝,已育秧面積3.8萬多畝,但插秧面積僅有2300畝,是近年來晚稻插秧面積最少的一年。

  今天上午,記者在屯昌縣坡心鎮加買、關朗等田洋看到,絕大多數農田已乾涸並出現了裂痕。因水源不足,抽水機也是開開停停,無法解決當前的旱情。坡心鎮高坡村幹部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水田沒水,整個村委會能插秧的水田面積不足100畝,如果再不下雨,晚稻無法正常插秧,農民的收入將大大減少。

  屯昌縣三防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進入6月以來,受天氣和降雨量偏少的影響,南呂、坡心、屯城鎮等8個鄉鎮都出現不同程度受旱,部分鄉鎮還出現了人蓄飲水困難,目前全縣55宗小二型以上的水庫的蓄水量僅為庫容的23%多一點。

  目前,屯昌水庫現存蓄水量為2230萬立方米,其中主要用於飲食用水的良坡水庫534萬立方米,用於灌溉農田的蓄水量1696萬立方米,可解決農田灌溉面積3.2萬畝,其中木色水庫蓄水量為1096萬立方米,可解決農田灌溉面積2萬畝,主要灌溉區是楓木、南呂、烏坡等鎮。其他13宗小一型水庫蓄水量500萬立方米,可解決農田灌溉面積1萬畝,38宗小二型水庫蓄水量100萬立方米,可解決農田灌溉面積0.2萬畝。

  針對當前旱情和高溫天氣,屯昌縣農業局領導幹部已兵分多路深入各個鄉鎮,除了統計旱情外,還指導各個村委會想盡辦法搶插晚稻秧苗。除此之外,還向村民建議及時改種抗旱作物,到今年中秋前搶種玉米、地瓜等比較容易生産的作物,確保大旱之年不減産不減收。(記者洪寶光特約記者王先)

[責任編輯:王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