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打破非公經濟人才“孤島”現象 人才發展新戰略破題

2011年06月03日 22:08:2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中國日前出臺的人才發展新戰略提出實施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政策。此間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將打破非公經濟人才“孤島”現象,加快人才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並將與最近出臺的鼓勵民間投資的新政策等形成合力,推動非公經濟的穩固可持續發展。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所有制組織中的人才,堅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開發納入各級政府人才發展規劃。制定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意見。

  綱要強調,政府在人才培養、吸引、評價、使用等方面的各項政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援人才創新創業的資金、項目、資訊等公共資源,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平等開放。政府開展人才宣傳、表彰、獎勵等方面活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平等參與。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相關人才能否與其他人才平等競爭顯得愈發重要,這關係到整個國家人才素質的提高。”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張麗華説,綱要出臺的這些政策總體看有利於就業公平,讓人力資本的價值得到合理體現,更有利於鼓勵知識的創新與擴散。

  她表示,目前中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私企等各個主體之間的人才流動還存在很多障礙,形成了“孤島”。比如説,從國家機關或國企到私企很容易,反方向流動就很難。“這造成很多大學生第一份工作都傾向於去國家機關或國企,干預了人才的自由流動,不利於人才的最優配置。”

  “現在提出給予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與新社會組織的人才同等待遇,如果能真正落實,無疑將打破這種‘孤島’現象,讓豐富的資源與高端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給非公經濟發展帶來強大支撐,並帶動知識、技術的創新與擴散。”張麗華説。

  據統計,私營經濟對中國GDP的貢獻已經超過60%,企業數量佔全國的70%以上;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新社會組織已達40多萬個,在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私營企業的員工大都是招聘而來,整體來説文化水準和技術素質參差不齊,與國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社會對私企的偏見,以及較差的工作環境和較少的教育培訓計劃等障礙,民企普遍感到嚴重缺乏創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會面臨流失。

  專家分析,私企面臨的這種人才緊缺狀況與其發展現狀並不匹配,長遠來看也不利於企業轉型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目前,隨著一些私企加快了設備更新、技術升級和自主研發的步伐,對於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一些私企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上演了一幕“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爭相吸引海外人才的大戲。

  “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大發展使其對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蕭鳴政表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引擎,打破人才身份、單位、部門和所有制限制,營造更加開放、平等的用人環境,必將有利於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吸引、培養和使用各類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 劉歡 查文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