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遍地開花只是中國“新能源熱”的縮影。在諸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利好政策刺激下,中國已經有18個省區提出要打造太陽能發電、風能、光伏産業、新能源裝備製造等新能源基地;上百個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甚至個別省市已經制定出打造上千億元、上萬億元的新能源産業規劃。中國風電已連續多年增幅超過100%,2009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佔據全球三分之一。
目前,江西省的上饒市、景德鎮市、撫州市等諸多地市都在擬建或開工光伏項目,江西省發改委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全省光伏産業發展規劃:到2012年力爭硅料産量達8萬噸、硅片1萬兆瓦,實現主營收入6000億元,相當於2007年江西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總和,實現稅收400億元,“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第一”。
事實上,自2005年以來,從內蒙古到寧夏,從福建到四川,全國各地幾乎都在開工光伏項目,江蘇省更是正在打造多個産值達千億元的光伏工業園。光伏産業産能過剩的前景令專家深憂。
經濟學家呼籲地方政府在新能源發展中切忌“頭腦過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崔容強教授認為,國家必須儘快制定新能源發展長遠規劃,避免盲目擴張、胡亂開工、同質競爭,並整合各地資源統一佈局,使中國新能源産業在國際競爭中形成整體優勢。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學家孫自鐸説,發展新能源要注意量力而行,細劃行業發展規劃,並確保規劃嚴格執行,防止出現增長過熱和産能過剩。同時根據市場發展不斷調整各種相關政策法規。發展新能源是一個長期過程,眼下需要紮實地多做一些深入研究工作,切忌炒作概念和空談。(記者蔡敏 沈洋)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