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李克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

2011年06月03日 22:08:36  來源:求是
字號:    

  黨的十七大從實現未來發展目標出發,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綜合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了全面部署,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兩個字上下功夫、見實效。

  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調整經濟結構既是著眼于解決經濟運作中的深層次矛盾,也是為了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之上,持續性得到增強。調整經濟結構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根本途徑。

  一、我國已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的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始終存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結構既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又面臨一次新的戰略性調整機遇。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切實增強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順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當前,世界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了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

  一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上度過了最困難階段,出現回暖跡象。但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基礎並不牢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仍處高位,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的房地産、金融業仍待恢復,實體經濟增長乏力,新的經濟增長點短期內還難以形成,一些國家主權債務風險不斷暴露,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將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短期內還難以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準,同時,一些國家還醞釀把碳排放與貿易掛鉤,徵收所謂的“碳關稅”,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可能對我國保持乃至拓展外需形成較大制約。

  二是世界經濟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發展格局面臨深度調整。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受到很大衝擊,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學者提出了世界經濟“再平衡”、“再工業化”以及貿易逆差國擴大出口等政策設想及目標。雖然經濟全球化的長期趨勢不可逆轉,但這種全球性的經濟格局調整和轉型,無疑會給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深刻影響。

  三是世界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産業升級步伐加快。國際金融危機刺激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的加快,推動著世界産業變革與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和産業發展戰略,把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産業化作為突破口。去年美國推出綠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實行綠色技術研發計劃等,都是為了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搶佔新的制高點。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産業還處於國際産業鏈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趨勢、搶佔先機,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四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面臨的外部壓力有所加大。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將更加密切,在一些領域的競爭也可能趨於增加。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錯綜複雜,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在妥善解決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有利於保持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