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産清查揭開驚天騙局代開信用證變生財之道
2008年,中通建集團因上屬公司股權變動,公司內部進行財務清算查點,而就在這期間,一個幾億元的鉅額資金漏洞浮出了水面,公司上下一片驚恐。
隨即,中通建集團進出口部總經理董躍進向北京市公安局經偵處報案,稱合生源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康和上海皓訊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振濤合夥進行信用證詐騙。
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一個建立在董躍進對中通建集團進出口信用證簽付“一手遮天”之上的騙局,被漸漸揭開。
騙局的“主角”之一王康,在2005年10月註冊成立了合生源財公司,註冊經營範圍包括從事貨物進出口和技術進出口業務、投資諮詢等。但實際上,合生源財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居間替北京某公司在買賣業務上找可以代開信用證的公司,從中賺取仲介費。不過,由於王康認識的大公司很少,合生源財公司的經營始終不見起色。
騙局的另一“主角”名叫張振濤,與王康是老相識,他經營的皓訊通訊設備公司主營電解銅生意。
2006年10月,張振濤結識了時任中通建集團進出口部總經理的董躍進。得到這個“關係”後,張振濤立即告訴了急於尋找人代開大額度信用證的王康。
幾天后,王康就與董躍進在談判桌上相談甚歡,董躍進代表中通建集團與合生源財公司簽訂了《委託代理進口框架協議》,約定由中通建代合生源財公司進口電腦硬碟等物資,並代開信用證,從中收取開證金額0.6%至0.8%的代理款。
為了使董躍進放心,王康還説自己實際是為軍方代理進口軍用物資,為掩人耳目才以電腦硬碟等民用物資為名報關。
合作之初,王康的合生源財公司的確“本分”地通過中通建集團代開信用證為北京某公司進口了大概4單物品,可不久之後,合作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
看到信用證“得來全不費功夫”,張振濤動了心,他對王康提出“佔用信用證的資金去做皓訊公司的電解銅生意”,並以“佔用的信用證資金可以幫合生源財公司增加資金流量,為合生源財公司日後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中心成員做準備”為由,進一步遊説王康。此外,張振濤還承諾將合生源財公司併入皓訊公司,併為王康買車、買房等。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王康同意了。而中通建集團的信用證也就變成了二人騙錢的工具。
假合同假單據編織連環套鉅額資金流失“暢行無阻”
為了佔用信用證資金,張振濤首先讓兒子在香港註冊了一個訊誠集團有限公司,由張振濤佔公司股份的51%,王康佔49%。
事實上,這家公司就是個“空殼”,主要作用就是充當進口業務中的賣方,以達到通過控制買賣雙方貿易欺騙中通建集團的目的。
另一方面,張振濤和王康加快了對合生源財公司的掌控。經過一番操作後,合生源財公司的股份結構變更為王康持有股份的40%,張振濤入股30%,其餘30%的股份則由王康的兩位朋友持有。張振濤和王康二人成為了合生源財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與此同時,張振濤和王康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套取中通建集團信用證資金的活動。
2007年3月15日,合生源財公司指定的供貨商正式改為訊誠公司,而在進口産品上,為了使中通建集團更容易相信,張振濤和王康沒敢擅改,依舊是電腦硬碟。
萬事俱備,王康和張振濤開始了他們持續近一年的驚天巨騙。
據張慶芬介紹,仔細分析合生源財公司詐騙中通建集團信用證資金的手法,其實並不複雜,也並不隱蔽,採取的還是信用證詐騙案件慣用手法———“陰陽單”。
據了解,代開信用證其實有著嚴格的流程,在這一連環的程式中,合生源財公司根本無法藏有“貓膩”,但玄機就在信用證開出後的發貨環節。
所謂“陰陽單”,即王康提供的用於報關和交給銀行的並不是一套單據,在其用於報關的真實單據中多出了一份合生源財公司與訊誠公司簽訂的買賣合同和一份合生源財公司委託報關的材料。
據王康自己供述,為了順利獲得信用證資金,張振濤通過香港訊誠公司在香港採購硬碟,但一般貨值不到1萬港幣,由此形成的單據供報關使用。但是,訊誠公司與中通建集團之間的進出口合同標的少則30萬美金,多則高達200萬美金,如何才能讓這兩組懸殊的數字一致?
這項工作一般就交由王康來完成:每次訊誠發貨完成後,單據就會寄給王康,王康利用電腦進行修改,主要就是將發票金額修改為與中通建集團簽訂的進出口合同一致,然後再將偽造的單據交給銀行流轉,最終騙取資金。
正是利用這種方法,王康幾次成功騙取了鉅額的信用證資金。
當然,張振濤和王康騙取信用證的資金也並非漫天要價。據王康説,合同的標的金額一般是張振濤根據皓訊公司經營電解銅業務的實際需要來確定的,同時還要兼顧張振濤的資金實力,至少要保證張振濤能夠支付20%的信用證保證金。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