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40小時生死大營救--來自玉樹地震災區的報告

2011年06月03日 22:09:1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雪山頷首,江河低泣!玉樹,十萬火急!

  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新華視點”記者從北京、西寧、蘭州等地趕到玉樹縣政府所在地結古鎮時,眼前的景象令人震驚--道路斷絕、瓦礫遍地、上萬人死傷、九成以上房屋被毀、近十萬群眾無家可歸--唐蕃古道上的明珠毀於一旦。

  截至記者發稿時,距地震發生已40小時--與時間賽跑,救援正全力推進;與死神競速,愛心從八方匯聚……

  自救、互助:廢墟上燃起生命之火

  天災降臨後,鄰里互助,友愛相幫,各族群眾奮勇自救,生命之火在廢墟上跳動。

  14日清晨,劇烈的搖晃讓玉樹藏族自治州委的幹部卓華夏從夢中驚醒。跑出家門,卓華夏看到隔壁的院墻倒了,有人被埋在下面。卓華夏忙和鄰居一起,用鐵鍬挖、用手刨。15分鐘後,鄰居家的一男一女終於被他們從瓦礫堆裏救了出來。

  地震發生後,災民們積極展開生産自救,從廢墟中救出了一名名群眾。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新建路居民區一處倒塌的民房前,記者看到,6名經歷過汶川地震的四川彭州籍民工有的用鐵鍬挖,有的用雙手刨,營救著被埋在廢墟下的8名素昧平生的群眾。在地震中,這個原本一人高的土木房變成了一堆被人踩在腳底的瓦礫,衣被、糖果散落在廢墟之中。

  這批特殊的救援者本是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修建囊謙中學的施工隊民工,剛來到青海5天。一聽説玉樹地震,他們帶著自己的鐵鍬,湊了550元租車費,毅然跳上了一輛柴油三輪“蹦蹦車”,歷經7個小時長途跋涉,趕往結古鎮。

  “我們已在這挖出了4具遺體。”救援者楊仕成告訴記者,“很痛心。我們都經歷過汶川地震,能夠感受災區人民的痛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嘛!”

  民房前,青海省正平路橋公司工作人員李虎業正在與其他同事一起參與救援。他們本來在修建結古鎮至巴塘的高速公路,地震消息一傳來,他們立即停下工程,出動200余人,開著挖載機、吊車前去救災。截至記者發稿時,他們已找到並救出了十多名生還者。

  15日,記者又來到拉西科鎮。一家不知名的商店在地震中化為一堆瓦礫。一群僧侶正彎腰奮力扒開坍塌的土石塊,營救被掩埋的群眾。“地震發生後,大家心裏都很著急。”僧侶丹珠邊挖邊對記者説,“玉樹是我們的家鄉,受災的是我們的親人,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丹珠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後,他們分作兩路,一路于當晚5點多到達,另一路于當晚10點多到達。“我們一共來了200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努力到底。”

  馳援:愛的洪流向這裡匯聚

  玉樹地震發生後,北京、青海、西藏、四川、甘肅、新疆、重慶、成都等地的多支專業救援隊伍火速向災區集結。其餘各支地震救援隊也于15日晚些時候到達。截至15日16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動用兵力6390人投入救援。

  在相鄰的甘肅省,當地組織了甘肅省應急救援總隊前往救援,第一批隊伍于14日下午趕赴災區。從蘭州前往玉樹有1000多公里,甘肅救援總隊徹夜趕路,司機輪班開車,隊員吃喝都在車上。

  沿途,搭載著來自全國各地救援人員和救災物資的車輛首尾相接,急速向西,閃爍的車燈劃破了寒冷的黑夜。

  西寧到玉樹的部分路段正在修路,車輛十分顛簸,一些路段還飄起了雪花,車窗上的水汽結成了冰甲,冰刮也刮不掉。水和火腿腸凍得冰冷,隊員們不得不將其放在懷裏,焐熱再吃。青海省開闢了救援綠色通道,每到岔路口都有交警在寒夜值守、指路,一些飯館還挂出免費提供熱水的牌子。

  15日傍晚,星夜兼程奔走800多公里的成都特警先遣隊50人率先抵達玉樹縣結古鎮。在青康加油站附近,當隊員們得知當地受災群眾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缺少食品後,立即將隨身攜帶的剩餘口糧8箱速食麵、6箱礦泉水全部送給了受災群眾。受災藏族同胞多吉雙手捧著速食麵感動不已,他説:“現在主要是缺水、缺吃,太感謝你們了!感謝黨和政府!”

  在救援人員從四面八方向玉樹集結的同時,鐵路大動脈上,滾滾洪流將各種物資運往災區。15日傍晚,全國第一趟救災專列,披著余暉緩緩駛入西寧站。列車停靠裝卸臺,6輛大卡車立馬停靠車廂,等待裝卸。40名裝卸工跳上大卡車,打開列車車廂,將一包包救災物資扛了出來。

  大卡車司機李師傅説,貨物裝載完畢後,他們將立即趕往災區,將救災物資送到災區最需要的地方。“電視上那裏的孩子滿面血跡,實在讓人痛心!”李師傅跳上車廂投入到裝卸隊伍中。

  高原寒、行路難:救援隊勇闖生命禁區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成為橫亙于各路救援隊面前的一座大山。

  15日清晨,記者在玉樹藏族自治州職業技術學校救援現場看到,由於在高寒缺氧的地方連續作戰,不少救援隊員體力消耗過大,甚至連搜救犬也因為高原反應有時不能工作。即便如此,搜救工作仍沒有片刻停頓。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司長黃建發告訴記者,當地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是目前救援工作遇到的一大問題。

  在結古鎮民族賓館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救援現場,記者看到,救援人員在一次次余震威脅中不斷爬上廢墟,敲擊著水泥板,並向廢墟中喊話。記者在現場僅20分鐘,便遭遇了兩次余震。3個小時後,救援人員成功救出兩名倖存者。

  “以往的救援任務通常都是在低海拔地區進行,這次隊員們從低海拔地區經過長途跋涉後來到玉樹,遇到缺氧問題,有的隊員走路時都會氣喘。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開展高強度的搜救工作,難度可想而知。”黃建發説,“此外,玉樹溫差較大,夜晚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這樣的低溫環境體力消耗很大。”

  黃建發説,另一個困難在於,物資供應暫時不足。由於在高原地區機場不能加油,飛機必須儲備回程汽油等各種原因,救援隊同機攜帶的食品等物資並不充足。

  “儘管困難重重,但救援人員不會放棄每一個倖存者!”黃建發説。

  在玉樹,到處可見來自四面八方、來自軍隊和地方的一支支救援隊伍,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這片高原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永不言棄的觸角伸向每一個同胞的生命。

  1名、6名、41名……中國地震局值班員手中的統計表上,獲救人員數量在不斷攀升,截至15日傍晚,已有1045名被壓埋群眾獲救,4910名傷病員得到救治。

  愛的洪流逼退了死神的腳步!

  與時間賽跑,讓生命延續

  強震之後,時間就是生命!

  15日13時,解放軍第四醫院抗震醫療隊野戰醫院裏,在廢墟中掩埋了29個小時陷入昏迷的藏族小姑娘才讓拉毛驚醒了。雙眼蒙著紗布的才讓拉毛一把抓住為她輸液的護士長宋海燕的手,哭喊著“媽媽,媽媽”!“哎,哎,媽媽在呢!”宋海燕怔了一下,紅著眼連連應答。小姑娘平靜了下來,經過一個小時多緊張施救,才讓拉毛脫離了危險。當宋海燕抱著她送給母親時,母親一把抱住女兒痛哭失聲。

  當日,青海陸軍預備役步兵旅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結古鎮廣場巡診時,發現一名婦女即將生産。“我們發現這名孕婦的羊水穿了,要在街上生孩子。我們立即用擔架把她抬了回來。”院長楊林説。這名産婦叫博拉,地震後與丈夫露宿街頭。

  “這名孕婦在地震中受到驚嚇,沒有宮縮,生産很困難。”楊林説。由於缺少婦産科醫生以及設備、藥品楊林派出醫護人員四處尋找其他醫療隊求援。

  這頂小小的帳篷裏聚集了多個醫療隊的婦産科醫生。

  16時28分,帳篷內終於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是個小男孩,母子平安!”這時,人群中響起了掌聲。由於沒有給孩子準備衣服,護士用紗布把小寶寶包了起來。

  當這個用潔白紗布包裹著的小生命被抱出帳篷時,孩子的爸爸查多臉上露出的喜悅的笑容,“我太高興了!謝謝醫生!”博拉也在産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周圍的人們豎起了大拇指。醫生們來不及拭去額上的汗珠,挂著滿臉的欣慰繼續去接治新的傷員……

  生命在這裡延續,希望在這裡生長……

  由於環境惡劣,條件簡陋,一些重傷員被迅速轉運到附近省份救治。15日17時,17名傷員被轉運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這批傷員大多數均為藏族,傷情較為嚴重。考慮到玉樹是藏族同胞聚居區,傷員中不少人是藏族,華西醫院專門組織了一批懂藏漢雙語的學生志願者前來做翻譯。

  志願者修洛措的老家在距離玉樹僅100公里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接到通知後,她早早地守候在急診樓外。“我的父親正在玉樹災區前線參與救援,我在成都也要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修洛措説。

  幾位來自甘孜州的藏族同胞也自發趕到醫院。42歲的根桑曲扎告訴記者:“我們幾位朋友是到成都辦事的。聽説這裡要接收傷員,我們就過來幫忙了。”

  只要有生的希望,我們都不會放棄。40個小時的生死大營救,把濃濃的愛心灑遍玉樹每一寸土地。

 

專題: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強震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