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16時33分報道,國家統計局昨天公佈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5%,其中新建住宅價格上漲1.3%,二手住宅價格上漲2.4%;房屋租賃價格則下降0.6%,統計數據和居民感受之間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解釋説,之所以數據和大家的感受有差距主要是時間造成的。去年我國房地産價格呈現前低後高走勢,年初慘澹,年尾紅火,但綜合全年數據並不是很高。
潘建成:這個1.5指的是全年的平均漲幅,現在大家懷疑去年的房價是下半年快,上半年未見明顯增長,所以平均的漲幅價格,如果12月份同比的漲那麼久會漲得稍微高一些,而全年平均來講就沒有預期的高。這個感受是不同的,這是有這樣的問題的。價格上漲大家往往感覺到的是近期的時點的價格,但是這裡顯示的統計公報指的是全年的價格上漲。因此,這兩個是有區別的。一方面是時間概念上的平均,另外一方面是地域概念上的平均,它主要還是時間上的平均。
然而就在春節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産價格同比上漲9.5%,而全年只有1.5%,對此,潘建成解釋,這正説明瞭去年一月數據非常低,價格上漲主要出現在下半年。
潘建成:假定今年1月份比去年12月份沒有漲,假定不漲,去年12月份比1月份漲了10%,也就是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漲了10%。它有一個“翹尾”的因素在裏面,統計局發佈的1.5%指的是2009年比2008年,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漲得多,多半也是因為下半年漲價。並不是因為今年1月份漲得太多,是因為去年下半年以來累計形成了物價上講的“翹尾因素”。
著名經濟評論人水皮對這樣的解釋並不認同,他表示統計數據誤差可能會對宏觀經濟決策産生負面影響。
水皮:可以理解這種差異,但是這樣的數據容易對決策産生誤導,因此難怪大家感覺不一樣,特別是在房地産這方面的統計上面。官方的統計口徑跟大家的心理和現實生活中的切實感受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造成的,比如他算的是一個平均的數字。中國地域遼闊,一線、二線城市眾多。地方房價變動不一樣,所謂不同地區的人感受的房價是不一樣的。另外可能也與數據採集有一定的關聯,因為採集的數據不確實的反應當地的房價的變化,事實上的漲幅並不是“一點點”。房價是兩個問題,一是房價過高,已經脫離了大多數人的購買力。二是房價漲幅過快,這種漲幅甚至超過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
無論怎樣,部分地區資産價格的飆升作帶來的風險在政府層面是達成了共識的。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年初的2009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就曾坦言,資産泡沫帶來的風險值得關注。
馬建堂:我們大家一起都擔憂的一些資産價格的過快上漲,比方説一些城市、一些地方的房地産價格的上漲。資産價格的上漲,應該説對宏觀調控,特別是對貨幣政策的調控應該説也帶來了挑戰。因為大家都知道,特別是學過金融的都知道,一般的認識,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保持幣值的穩定,進而推動經濟的增長。一般都是關注資産價格的上漲,所以既要推動經濟的增長,控制通貨膨脹預期,又要注意到資産價格的上漲,適當的調控。應該説對於完成這樣一個任務確實是一個挑戰,當然有關方面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記者季蘇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