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以民主擇優糾正幹部任職年齡“一刀切”

2011年06月03日 22:10:4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在全國組織部長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第7、8期培訓班上,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的講話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他説,要正確理解和把握黨的幹部政策,堅決糾正幹部任職年齡“一刀切”的錯誤做法。幹部隊伍年輕化不是“低齡化”,不能將任職年齡層層遞減。

  李源潮這番話引發強烈共鳴,是因為他説出了很多人想説而沒説出的問題。任職年齡“一刀切”,帶來的弊端是如此明顯,對官場生態造成的深層困擾,的確已經到非正視、非糾正不可的地步。

  君不見,由於年齡“一刀切”,一些接近“到站”的幹部,認為再怎麼努力也不頂用,因此失去了開拓進取的銳氣,只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著“平安”退休;更有晚節不保者,眼看著即將離職心理不平衡,走入了能撈快撈的歧途,所謂官員腐敗的“59歲現象”就是此類。而一些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官員,如醫院院長、大學校長、文化科研機構負責人,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威望,機械地按年齡劃線,造成對人才的嚴重浪費。

  而任職年齡層層遞減的“一刀切”,引發的負面效應在基層尤其令人擔憂。在縣鄉,如果一個幹部年過40還在鄉鎮任職,基本等於失去了升遷的可能,哪怕他基層工作經驗再豐富,工作能力再強,有年齡門檻擋道,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縣鄉幹部一到年齡關口,就相當惶恐,整天想著如何找“出路”,無心工作。有的看到晉陞無望,乾脆幹一天混一天,甚至加入“趁早撈一把”的行列。

  與之相對的,是一些“80後”官員引發的輿論反彈。“是否是地方為追求幹部年輕化,有意拔苗助長,製造一個典型出來”,居然成了公眾疑慮的一個焦點。如果真是為了造典型,抑或為拉低班子年齡的平均數,都是在替被異化的幹部年輕化“背書”。

  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門,“幹部年輕化”甚至成為某些人排斥異己的藉口。

  反對任職年齡“一刀切”,並非反對幹部隊伍年輕化和正常的新老交替。問題在於,幹部選拔是為了把最優秀的人選用到最關鍵的崗位上,在德才等各項標準中,如果人為放大年齡的“權重”,一定會造成有才不用或拔苗助長的弊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與年齡無關,而堅持基層和一線優先的原則,反倒要求幹部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實踐經驗。在實現了村民直選的農村,高票當選的有陜西19歲的女村主任白一彤,也有當了幾十年、當時年過七旬的老書記吳仁寶。在國外,有民選的十八歲市長,也有年逾古稀的總統候選人。

  現行一些對幹部任職年齡的限制,是打破幹部終身制、建立正常的退休制的産物,其合理性自不待言。但如果走到極端,年齡限製成了“一刀切”,甚至任職年齡從上到下層層遞減,是對幹部年輕化非常機械的理解。

  李源潮的講話,是對幹部任職年齡有關政策的正本清源。要糾正幹部任職年齡“一刀切”的錯誤做法,保證幹部政策的正確落實,除了從制度上保證老中青梯次配備的幹部任職年齡結構,還必須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選拔;必須加快擴大民主投票、差額選舉的探索步伐,逐步加大民意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比重。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幹部任職年齡政策才能夠科學落實,才不會被用歪,不會被誤讀。

  另外,對不同類型官員,幹部任職年齡“一刀切”也宜分別對待。對於無需選舉只需任命的具體處理行政性事務的事務性公務員,可以設定任職年齡限制,與退休制度接軌;對於必須通過選舉程式産生的政務官員,則應更多交給民意去選擇,讓民主擇優成為唯一標準,對任職年齡似可不必硬性規定。而教育、醫療、文化、科研等事業單位,更應彈性一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